为什么人类起源地基本都是荒漠?比如四大文明古国,中国起源于黄河流

2023-05-05 综合 38阅读

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解释,第一四大文明古国不能代表世界闻名的全部,诚然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学界传承百年的概念,我们国人一直有崇尚经典的优良传统,但百年来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持续不断,世界文明起源不仅仅局限于四大文明古国,当下网络上很多人对于四大文明古国漏洞的解释更多是掩耳盗铃,我们不能对新的发现视而不见。第二四大文明古国也不局限于荒漠,尤其是把黄土高原视为荒漠是非常荒谬的。我们可以参考下图,反映夏季黄土高原面貌,这些郁郁葱葱的植被,又如何被定义为荒漠呢?确实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因人为破坏而逐渐荒漠化,但这不等于黄土高原本身是荒漠,而且荒漠化也是局部地区,今天黄土高原的陕西、山西一带依然人口众多,当然算不上荒漠。由于一些刻板的印象导致了我们认知上的偏差,这是需要注意的。

但需要肯定的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他三个都是在相对干旱的地区,对这一点早年也有学者做出解释,即半荒漠地区植被覆盖量较少,在人类掌握金属工具前,砍伐树木开发土地的成本是很高的,因此荒漠比森林更容易孕育文明。但这个理论本身受到中美文明的挑战,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美洲古代文明了解加深,人们发现在中美的土著居民通过木制和石制农具以及放火烧林的技术大幅开拓森林为耕地,更是依靠这种看似极其落后的生产技术在狭小的领土(见下图中美文明区的范围)上养活了2000万到3000万的人口,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即在古代世界开发森林地带养活大量人口并不是不可能的。

然后我们回到文明产生与荒漠的欢喜上,荒漠能产生文明吗?当然不能,荒漠人类都无法生存,又如何产生文明呢?但我觉得荒漠依然可以促成文明的产生,下图是古埃及的地图,不仔细看就知道古埃及文明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而不是尼罗河谷两岸的荒漠。根据目前的考古来判断,撒哈拉沙漠在公元前10000年前曾经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土地,那里有大量的狩猎采集者生活,但公元10000年后开始的干旱化导致撒哈拉地区人类生活环境恶化,直到公元前3000年后几百年,埃及东西两侧彻底成为荒漠。而这七年多前的荒漠化过程正是驱赶了人类像尼罗河谷集中,而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尼罗河谷的社会也自然日趋复杂化。虽然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在西亚和印度河并不适用,但我们以依然可以据此启发,即这些干旱地去的大河流域作为水源地自然会吸引人口的集中,加速这些河流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同理,20世纪档厅禅70年代以后南中亚阿姆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文明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阿姆河不是大河。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只有干旱地区的大河流域才可以产生文明,这不仅教条也违背事实,首先中国黄河与长江文明产生于湿润的季风气候区,此外新大陆的中美文明、安第斯文明,西非的约鲁巴文明等等都不符合这个规律。即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是,我们不能教条的把驱动人口迁移的因素固定为荒漠,也不能把吸引人口定居的因素限定为大河。这一点在西非考古上就有很明显的启发,西非的约鲁巴文明虽然成熟较晚,但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约鲁巴城邦国家发展,根据考古其形成与一种被称为“村团”的组织。即以一个聚落为中心,大量其他聚落分部其周围,久而久之,中心聚落吸收了周边聚落形成了一个个城邦国家。为什么约鲁巴会形成这种村团呢?对与约鲁巴人来说,热带森林的环境是比较残酷的,瘟疫、野兽侵袭和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导致居民放弃家园,因此早期小型聚落的寿命并不长。但如果一个聚落能够长期存在并繁衍,居民们都会自发地像该聚落周边定居,一方面是出于该聚落周边的自然和环境,当然更多的是人们相信这些地方得到神灵的庇佑,因此信仰也可能是驱动人们向一个地区迁徙定居的重要因素。下图是约鲁巴人和期城市分布情况,下面画有人头雕像的城市即著名的伊费城,这里是约鲁巴人的文化中心,约鲁巴人相信世界上一切人类都源自伊费,因此这个城市是具有神圣性的。

那么假设,如果一个地方自然环境优良,人口没有集中的动力,又会如何呢?事实上我们行尘也有类似的案例,就是铁器时代的欧洲。公元前800年以后欧洲中北部开始形成各种小型城镇,每个小镇都是当地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也居住着类似王的统治者,他们制造精美的工艺品,并建造防御工事。但直到罗马帝国征服前,大部分地区始终没有形成真正的国家,他们大多以小镇为中心形成无数小的政治实体,但这些小城镇人口不过几百上千人,难以和地中海周边的古典文明的大都市相提并论。下面就是复原的早起米兰的凯尔特人伏饥城镇的图像,在罗马征服前,欧洲内陆成前上万个这样的城镇,而在罗马未征服的地区,向德国中北部和北欧,这样的城镇一直存在到中世纪,尤其是北欧可能保持到8到9世纪。

然后我们回到中国,我们来考虑中国文明形成的过程。其实我国东部地区早期文明发源地有三,分别是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文明话最早,但同时他没有走出文明萌芽期就先衰落了。比较有趣的是红山人发展出了自己的仪式中心,但没有出现明显的人口集中,这一点在美洲早期社会中也很常见,尤其是安第斯文明的查文、纳斯卡以及北美的筑丘文化都有类似的情况,但它们却产生了高度复杂的社会、大型公共建筑与精美的艺术。而后到公元前3300年至3000年左右,良渚文化在环太湖地区兴起。良渚文化中后期已经明显具有早期城市的性质,而后来长江中游的大溪-屈家岭文化也有类似的发展。关于长江流域早期城市出现的可能有很多讨论,但我个人认为洪水或许是一方面。即在长江洪水频发的环境下,人口自发地向有防洪城墙保护的仪式圣地集中,从而发展出城市。相比之下,同时北方的仰韶-龙山文化则发展较为缓慢,公元前3000年的红山文化社会很类似于铁器时代欧洲的情况,小邦林立。这一点上黄河流域和中北部欧洲有类似之处,都在于环境相对优越,黄河其实在中上游森林被大规模砍伐前水土流失并不严重,因此黄泛也不如后来严重,而且作为东部季风区降水充沛,农业不需要大规模灌溉设施。这就导致了人口迁徙动力的相对缺乏,因此早期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一度停滞,但到了公元前2000年河洛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崛起,一批新的城市和新的国家组织才正式形成,也出现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也有了宫殿建筑吗,见下图的复原图。那么二里头文化到底是如何发展的,这一点其实存在很多讨论,其中有人认为河洛地区作为中古第二和第三阶梯的交界线,农业带和农牧混交带的交汇处,同时又是河流水运枢纽,它能够汇集平原地区的农产品和山区的矿产、狩猎产品,促进了商业发展,最终自然形成了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聚落。当然在这一点上是需要更多讨论的,但我认为目前阶段这种解释有他的合理性。

最后我们应当明确的问题时,世界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也是复杂的,虽然其中可能有共同性,但依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干旱地去的大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农业必须依赖灌溉设施,而埃及人则有尼罗河自然泛滥而不需要大兴土木兴修灌溉,美索不达米亚人使用灌溉容易导致土地盐渍化,因此需要休耕,而埃及因为尼罗河泛滥带来了上游的有机质,因此泛滥之后土地十分肥沃完全不需要休耕。这些自然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塑造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而在安第斯文明区,在同一个文明区有两个不同的农业体系,一个是发源于秘鲁北部沿海的以灌溉农业和渔业为主的社会,另一个是发源于内陆山地的立体梯田农业为主的社会,我们熟知的印加帝国和蒂瓦纳库发源于后者,而著名的查文、莫切、纳斯卡和奇穆等文明则发源于前者,而前者依赖的是平坦的山间河谷以及沿海丰富的渔场,后者则依赖于立体的山区气候带带来的多元经营的优势。正如我们下图看到的两个不同的农业体系同时出现在一个文明区域。即便同一个文明中亦有其复杂的分部,而全世界的文明又怎么能简单归结为起源于荒漠呢?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