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

2020-10-28 文化 116阅读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

~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

宗岳等几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公元

1736~1796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

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 《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

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

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

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

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

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

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

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

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

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

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

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

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 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

应,如对方刚力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

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太极拳虽然还有赵堡架和忽雷架、李

式、和式等,但相对更流行的是“五式”,1987年后出现的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也是陈式、杨式、

吴式、孙式和武式。

拓展资料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