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读书无用论再找到市场
发出“读书无用论”呼声的主要是农村。很多大学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与其得到的回报差异太大,前者过高,后者过低,在一定时期内,很多大学毕业生连接受教育的本钱都赚不回来。本着不在没有收益的事情上投资的理念,一些农村学生寒窗苦读十余年,却在高考前结束了学生生活。
有句话叫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老百姓心中却变为“上大学改变命运”。在计划经济年代,上大学意味着户籍、工作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这点对农村学生尤为重要。大学是精英教育,上大学等于有了高人一等的身份,有了衣锦还乡的荣耀。现在不同了,上完大学却感觉一切都回到起点,工作要自己找,收入还不见得比打工的多。大学已经变为大众教育,但老百姓没有意识到,还在“改变命运”或“改变不了命运”、“上”或者“不上”之间摇摆,计算着性价比。
读书真的没有用吗?任何人都承认,一个人如果多读点书,提高素养,那么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个人从事同样工作时,成绩一样,一旦工作变得有挑战性,读过书的人就会脱颖而出。读书依然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当然,这种力量的显露需要机会,有的人也许得不到这个机会,但不读书意味着机会来了,你都无力把握。
上世纪80年代,“读书无用论”害了不少人,当分配制度日趋合理,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读过早放下的书本。可以想见,今天的"读书无用论"也会造成恶果。老百姓算经济账有自己的道理,甚至是苦衷。但教育投资是一生的投资,不要被眼前的利或弊蒙蔽才好。
万人弃高考无关读书无用乃现实所迫
万人放弃高考,难道果真是读书无用论造成的吗?通读了新闻便觉,把板子完全打在教育体制身上,或把矛头直指读书无用论,是有失公允的。首先,重庆上万人放弃高考,有着不同的具体原因。正如重庆一名招生负责人所陈述的三种原因,一是有的农村孩子迫于无奈,想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二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有人认为,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三是,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会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作思想工作,劝其放弃高考。
纵览这三种原因,其实与读书无用论都扯不到边。第一、第二种原因,无奈的现实之下,也算是考生及其家庭的某种理性选择。第三种原因,这些劝阻学生参加高考的学校,尤其应该受到批判,这种功利化的政绩思维,凸显了学校的冷血和残忍,而这更与读书无用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