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得到社会的全面配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在各高校所在地的农村和社区开展。目前,我国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的历史机遇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但是,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期间并不是那么受欢迎,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会遭到实践地区有关负责人的拒绝和反对。本人多年来一直作为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每次社会实践的准备工作都会遇到许多难题。当我们在农村和社区联系实践地点的时候,当地的领导的态度经常会让我们十分失望,他们常常以没有条件、没有精力甚至没有必要等借口拒绝接收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更有甚者还直接问到我们能给他们捐多少款、捐多少物、能带来多少“实惠”,否则就不予接待。在具体工作中,带队教师在联系社会实践地点的时候往往要通过团市委、团县委或者自己的社会关系才能被接纳。大学生的热情和社会的冷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广大师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效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不够丰富
尽管从整体来看,我们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但现实中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还不够充实,形式还有待于创新。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是“三下乡”和“四进社区”,对于综合性的大学和学院来讲,由于其专业的多样化,经过师生精心的筹备,可以准备比较丰富的实践内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但是,在我国综合性大学数量毕竟十分有限,对于一些专业比较单一、学校规模较小的院校来说,因为其专业和规模的限制要全面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是十分困难的,他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来做。同时,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受到实践地点的客观条件限制,比如缺乏必要的活动设备和场所、偶尔还会遭遇部分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因此社会实践的开展形式也受到很大制约,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宗旨来讲,就是要通过社会实践,把课堂和社会联系起来,力求从实践中验证书面的知识,也通过社会实践更多的了解社会,更好的服务社会, 使自己的情智得到提升。而现实的状况是除了一部分工科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很多同学不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一些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现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进行说明,近年来学校每年暑假都组织学生进行暑期“三下乡”活动,并且多是以学院或系为单位组织,按照专业特点来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队员应该围绕当地的经济和管理开展实践和服务,才能将所学知识利用发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却很少有机会得到这方面的锻炼,村里没有太多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条件供他们去实践,即使有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广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也很难有所建树,不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四)社会实践的效果评价不够客观
效果评价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评价是否科学,能否对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帮助,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社会实践活动效果具有的长期性,是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这使得人们不知道怎样来评价活动效果,社会没有一个标准来作出中肯的评价,所以很难得到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当前,一部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一些学校和领导社会实践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把社会实践活动当作宣传自己学校或自己表功的手段,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搞形式主义,不注重实践的实效,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可见我们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标准来对社会实践进行评价,不给那些搞形式主义者任何投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