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在经历一场多元社会结构的转型期么?

2020-10-29 时事 72阅读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阶层出现迅速的分化。首先,农民阶级出现重大的裂变及分化,其经济地位、职业结构、社会分层都发生了大的变动。其次,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动组合:一是工人阶级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除原有公有制企业的工人阶级外,又出现了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人阶级队伍;二是工人阶级内部产生了许多新的相对独立的阶层。再次,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出现了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经济差距明显拉大,原来隐藏在“根本利益一致”背后的各种具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新形势造成的新矛盾不断出现。
首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在由原来单一计划经济结构向市场契约型的多元结构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利益主体结构呈多元化趋势。传统阶层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社会地位受到威胁;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提出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各种要求;在经济增长中被边缘化的社会成员面对不平等的分配存在着“相对被剥夺”的离心情绪。由此,一元社会到多元社会的转变改变了各类人群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无论处于何种阶层的社会成员,出于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都希望看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利益权利能在民主气氛下高透明度地流动,希望得到更多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拥有较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特别是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员,存在着社会心理失衡加大倾向。这种社会结构变动中不同阶级、阶层经济利益和政治社会地位带来的摩擦与激荡的背后蕴涵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政治内涵。
其次,社会阶层分化以及利益多样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客观条件和社会变革的复杂性,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种多样化也导致了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利益群体在价值趋向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态度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使社会价值和社会意识多样化趋势表现得日益明显。不仅如此,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以及各种思潮相互冲突和碰撞的背景下,人们开始用合乎理性的目光评价政治现实,人们的价值取向正朝着个性化、现实化的端点移动。这种思想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影响,客观上使主流意识形态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受到削弱,使得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
第三,人们对政治民主提供保证及表达渠道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的推进,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各种差别、差异、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依然客观地存在着。这种现象不可能很快消除,并且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有所加大。当这种现象超越一定限度,人们的期望长期受挫折,就会构成政治不稳定的心理基础,并在其他偶发条件的影响下,导致政治骚乱的社会氛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种种现实因素的作用,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公共事务、政治事务的空间还很小,还处于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过渡之中。大多数群众的民主参与主要以维护其经济权益为目的,尚未把政治参与当作一种目标、一种价值自觉地去追求,因而导致社会民主参与的方式五花八门:有正当的参政议政、民主选举、反映情况;也有在正常渠道不通或问题无法解决时采取极端方式来表达自己要求的,以致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各国政党处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所经历的变革过程肯定不尽相同,但是也可以发现一些普遍性的规律。首先是政党变革必须维持和增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转型。与阶级对立时代不同的是,现在各国政党都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和阶级调和,政党为了赢得更多的支持,而不断扩大政党代表性,扩大执政的阶级基础。一方面扩大政党开放性,党员构成由相对封闭的、排他性的、只容许特定阶级或阶层加入,转变为向更广的阶级范围开放;另一方面,政党尽量代表大多数甚至全体选民的利益,提出让更多人受益的政策主张。其次是增强政党能力,对于执政党来说,就是增强执政能力。西方国家大多数实行政党竞争体制,政党要想取得执政地位或者连续执政,必须不断提高政党竞争力,提高执政绩效。为此,各执政党十分注重培养和选拔党内精英,吸引和发展高素质人才充实政党。最后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不仅对于一党制国家的政党来说十分重要,对于多党制国家的政党同样重要,如何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世界各国政党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被赋予了主导和组织现代化运动的使命,党和政府是发展的计划者和推动者,担负着促进增长、社会动员、公平分配、国家整合、政治参与等繁重的任务,因而也就承担着相应的多重责任。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转型期中国社会历史条件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也给中国的政党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党的政治权威带来新的挑战。党能否容纳不同的阶层?能否整合不同的社会力量?能否缓和社会冲突和不安定因素?这些都亟待我党给予战略性回应。党应从各个方面不断整合资源和强化优势,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政党变革必须维持和增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强化党的政治权威。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地位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确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政治权威得到进一步强化和确立。现今,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的分化与新兴阶层的出现,强有力的政治权威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市场体制是一种竞争型机制,竞争是社会成员以社会稀缺资源,如财富、权力、声望等为对象进行利益博弈。这种博弈必然引起已有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动,因而对社会秩序体系形成压迫。而要实现现代化的赶超性,既要有防止社会失范的刚性,又要提供满足社会良性发展的弹性空间,这就要求国家一方面具有强大的权威,另一方面又能灵活反应,运筹帷幄。政党是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效协调和互动的纽带,面对转型过程中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政党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权威发挥其导向、组织、协调功能,并通过必要的政府行为调动、集合、配置、优化社会有效资源,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其次,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在全社会形成高度的政治价值认同。意识形态是政治权威合法性资源结构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它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提供道义上的诠释。民众对执政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予以认同,意味着执政党赢得了合法性的思想基础。为此,必须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在现代化的新形势和背景下对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进行丰富、发展和创新,使党所倡导的政治价值理念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意识形态合理、科学成分的能力,扩大其包容性、渗透性,增强其内涵底蕴。在当今,随着社会转型向纵深拓展,人们对现有的政治体系和经济生活期望急剧膨胀,尤其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人民的主流意识形态,让人们产生与党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认知,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思想的认同和支持。为此,有必要建立起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现代思想教育体系,利用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方法和手段向人们灌输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政治价值观念,从思想认同上构建党的政治权威基础。
第三,构建系统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合理地协调和整合社会利益。一个强大的政党体系可以为吸收新的集团进入体系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秩序,这是社会政治安定的保障。党作为维持社会和国家平衡的杠杆,在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背景下,应不断拓展与社会的链接通道,及时地将现代化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成功地吸纳到政治系统中来,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各项法律,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各种体制与机制,为新兴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提供合法的、制度化的、便捷宽松的渠道,开发党的政治权威合法性的新的政治资源和力量。此外,党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准绳进行社会利益整合,应通过完善体制和政策供给合理地协调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所有的政策措施尽可能地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在承认各群体差别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公共权力的职能,利用宏观调控、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等手段编织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要鼓励公平竞争,体现效率优先,更要重视和关心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和失业、半失业的弱势群体,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使社会利益分配的相对公平。
最后,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必须进一步扩大。执政党领导和推动的社会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必将影响和冲击现存的体制而诱发政治问题的产生,进而推动社会政治转型,最终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党内和社会两方面看,首先是党内民主,因为它对人民民主起着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对于增强政治合法性和执政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在党内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干部和党员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建立起更加民主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积极性。其次是人民民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逐步分化和利益群体的不断壮大,必将产生广大民众更加迫切的政治参与要求。如果这些阶层的政治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形成一定政治压力的积累,而这种压力则直接影响到执政党地位的巩固。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因此,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必须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联系起来。
一个社会是否能够良性的运转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是否能够获得协调各种矛盾和利害冲突的政党制度。就中国而言,随着社会转型向纵深拓展,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以及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促成不可逆转的社会结构变迁。随之而来的是新旧思想的激烈冲撞,原有阶级结构的日益分化,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日趋复杂。如此,获得一个与社会变迁相适应的社会整合机构——政党制度,对超大规模的中国转型社会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关系到中国社会现代化变迁的成败。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和适应性,拥有巨大的政治资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实现政治发展,保障政治稳定,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展望未来,它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