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爵位和丞相谁大?

2020-05-22 综合 362阅读
你要搞清楚爵位和官职是两码事,爵位属于封建社会分封制,代表你在封建制度中的一个普遍地位,当然也和你的封地有关系,这个中国最早在周朝时候就有了,一般是有世袭的(王族或者功勋大臣,将领等),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些爵位代表着一定的范围的封地大小和食邑所在,不过在封建后期的中国爵位作为一种地位象征要大于实际的经济利益。在通常情况下,爵位和官位不会用来比较,但是按照封建观念,爵位一般都封给王族或者是功勋大臣,其本身就拥有相当的官职。清朝承袭了明朝的一些爵位制度,分为宗亲爵和世爵两种。宗亲爵就是那些亲王,贝勒,贝子等称谓(一般不世袭,多数是封赐的),而公、候、伯这些就是称为世爵(功封世爵,一般有世袭罔替一说)。比如说《鹿鼎记》里韦小宝最后被封为一等鹿鼎公,这就是世爵的一种。
丞相一般是中国古代最高政府官员的代称(汉朝前一般有实际官职,但是在汉以后其实有其他的同类官职称谓比如中书令等),与现在的总理是一个类别。
在明朝之后,丞相就完全被取消了,后来的同等官职称谓被内阁大学士,或者中堂取代。至于说哪个大?这怎么说?一般看谁权力大,爵位只是一种尊称罢了。
而且“丞相”通常都有爵位的,比如清朝的三代老臣张廷玉,本身是总理事务大臣(等同于丞相),且拜三等伯爵,虽然爵位只是伯爵,不过亲王、公爵、侯爵们在碰到他时,难道可以不尊重?所以关键是看皇帝听谁的。至于说称"臣",一般只有在见皇帝、皇后的时候才这样称呼的。满人之间互相见面,一般会分爵位高低和旗籍(上三旗)高低来称谓,一般碰到满人的宗亲,基本都尊称“爷”,这就是为什么有什么四爷,八爷这种说法了,而且除了称臣,还有自称“奴才”的
清朝的自称一般比较复杂,因为要加进旗籍,爵位,官职有个排列顺序。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