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爵位公和王谁大?

2020-10-06 综合 151阅读
中国每个时代的爵位体系是不一样的。
先秦时期,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为序。前朝圣贤后裔和周武王的三个叔父封公爵国(仅八个,虢公、虞公、宋公、陈公、祝公、杞公、焦公、蓟公),武王的弟弟和大功臣封侯爵国,再往后封伯爵、子爵、男爵。此时没有王爵的说法,唯一的王是周王(周天子),直到楚武王时期,当时爵位还是楚子的楚武王不满于周王只给自己封了子爵,于是擅自称王,并在楚庄王时期问鼎中原。不久之后,秦伯、齐侯相继称王。在公孙衍的运作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国君同时称王并互相承认王位,史称五国相王。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采用了皇帝称号。废除所有诸侯的封国,推行郡县制,从此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军衔的二十级军功爵制度,最低一级为公士,最高一级为彻候。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则推行了郡国并立的政策,于是汉朝同时存在着郡县制和分封制,因此军功爵和五等爵也并存。例如韩信,就先后被被封为齐王、楚王、淮阴侯。韩信、英布、臧荼等异姓王都死了之后,王爵开始只赐予刘氏宗室。
东汉末期,准确地说是曹操还在世之前的时期,军功爵制度由于运行过久,导致爵位贬值,随便一个田边老农都可能是个不更或左庶长。于是军功爵再度细化,单单侯这一爵,就分成了乡候(诸葛亮封武乡侯)、亭侯(关羽曾被曹操授予汉寿亭侯)、关内侯、关外侯等等。等到曹丕建立魏朝之后,又恢复了五等爵制度,并延续到了晋朝。晋朝的八王之乱就是八个司马氏诸侯王的叛乱。
八王之乱之后,晋朝极度衰弱,北方异族趁虚而入,五个异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国度,史称五胡乱华。退守南方的东晋被刘裕建立的宋朝取代,北方则是拓拔氏建立的北魏。南方政权先后接替为宋齐梁陈,北方政权先后为魏齐周隋,是为南北朝。此时的爵位体系无比混乱,每个朝都有自己的体系,例如南陈,开国皇帝陈霸先将王爵分为亲王、藩王、郡王、嗣王四级,而北周则仅仅分成国王、郡王二级。但都有个共同点,就是王爵为皇族专享,公侯伯子男才是为功臣准备的。
隋朝和唐朝都基本遵循了这个体系,同时也再次细化了公爵和侯爵,公爵分为国公、郡公、县公,侯爵分为国侯和县侯。
之后的五代十国不太清楚暂且不表。
宋朝的爵位体系非常特殊,是与官位挂钩,只要官职达到了,就可以得爵,但不世袭,从而导致了太监都能封郡王的情况。
明朝爵位分为宗室爵和功臣爵。宗室爵从上到下分别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功臣爵分为公侯伯三等。其中开国公位于公之上,开国侯位于侯之上,开国伯位于伯之上。除了明初镇守北方的九大塞王(九个手握兵权守护边塞的藩王)以外,其他亲王、郡王是比不上一个实权国公的,尤其是徐达的魏国公一脉和张玉的英国公一脉。
清朝的爵位更为庞杂,首先是彻底取消了公侯伯子男,其次王爵也有世袭和世袭罔替的区分,世袭罔替也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最高一级为“世袭罔替和硕亲王”,比如著名的和硕醇亲王。
综上所述,虽然名义上王爵似乎比公爵高一档,但并不绝对。更多时候王爵体系是独立在公侯伯子男体系之外的另一爵位体系,不存在直接的位阶差。一个公爵再怎么立功也不会变成王爵,而是加封其他勋号。王爵就算被降爵,也不会是变成公爵,而是变成各种奇奇怪怪的将军、都尉。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