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合理区间
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与发达经济体增速变化轨迹相比,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2014年我国GDP增长7.4%,今年一季度增长7%。与过去多年的两位数增长速度相比,尽管我国经济增速在“换挡”,但无论从国际横向比较还是从历史纵向上看,7.4%或7%的增速都不算低,既有继续处于合理区间的“面子”,也有各项民生指标稳定增长的“里子”。
经济发展的“面子”,是稳增长取得预期目标,主要体现为国民经济仍保持着中高速增长。放眼全球,我国经济连续保持33年高速增长已属世界罕见,7%左右的增速仍然是全球比较高的增速,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明显高于主要发展中国家。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2.4%,欧元区增长0.9%。并且,由于基数巨大,7%的增速所对应的增量已经达到约800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其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经济发展的“里子”,是各项民生指标继续明显改善,主要体现为老百姓“有活干、有钱挣”。“有活干”,是指就业情况总体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将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惠民生成效显著。201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长1.9%。今年一季度就业继续稳定增长,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稳定的就业形势为民生改善、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有钱挣”,是指居民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比去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216元,同比名义增长11.1%。居民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在不断提高。
近期,尽管我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就业和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经济发展的韧性不断得到增强。从长远看,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空间从容应对各种挑战,顶住各种压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新动力正在积聚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刀阔斧地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日趋浓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加快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正在催生出许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产品,推动经济成长的新动力正在加快孕育。
新主体加速涌现。自2014年3月份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到当年底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146.7万户,增长16.8%,注册资本(金)增长85.8%。今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4.3%。与此同时,民间投资热情高涨。1—4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2.7%,增速比全部投资快0.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的65.3%,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4月份,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随着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铁路、电信、教育、医疗等行业以及公用事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民间投资在稳增长中将发挥更为积极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激发创业创新的不竭热情是今后及“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
新业态迅猛发展。当前,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互联网+”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在信息技术的催化融合下,传统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动能。电子商务、电子医务、电子旅游、网络教育等新业态正在快速发展,移动能源、移动打车、移动家装等新模式层出不穷,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日益增强。1—4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0.9%,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出30.5个百分点。其中,网上服务零售额增长43.9%,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40.3%,后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9.3%。“互联网+”相关投资也快速增长,1—4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35.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9.1%,增速明显快于全部投资。
新动力孕育成长。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技术创新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产业创新升级步伐加快。4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个百分点。1—4月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1.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5%,医药制造业增长1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
三、稳增长面临短期压力,但经济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是进入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稳增长面临较大的短期压力,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尽管增速有所回落,但在近年来主动调结构、转方式的努力下,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节能降耗等方面都有积极变化,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出现稳步提升。
服务业主导趋势更明显。近年来,服务业跑出了“加速度”。去年服务业增长8.1%,快于整个经济增速0.7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等重点领域发展继续向好。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增速比工业快1.5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46.9%提高到2014年的48.2%,今年一季度继续提高到51.6%,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更加明显。
消费增长较为稳健。今年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0.4%,保持稳健增长态势。消费结构升级效应显现,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增长较快,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4月份,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生产同比增长47.8%,通讯器材类销售同比增长34.9%。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不断增强。2014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达到50.2%,比2013年提高2个百分点。
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改善。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9%,城镇居民增长7%,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在下降,一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61,比去年同期缩小0.05。
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继续提升。2014年,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今年一季度,单位GDP的能耗比去年同期下降5.6%,降幅比去年扩大0.8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和能耗下降显示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在不断提升,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告别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高技术、低消耗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四、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但经济发展前景依然光明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步履艰难,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更是增大了世界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也增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尽管我国经济近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特别是我们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宏观调控力最强,回旋余地较大,制度优越性明显。我们既要正视眼下的困难,又要看到光明的发展前景,始终保持战略定力。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孕育着巨大市场需求。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很大,差距就是潜力,差异就是空间。一方面,投资潜力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基础设施水平仍有着较大差距,中西部地区差距更大,尤其是环境保护、民生改善需要巨额投资。另一方面,消费潜力更大。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在加快,由原来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向住行、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过渡,消费升级刚刚开始,空间刚刚打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加快融合,优化了市场资源配置和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供给效率,更是催生出新的业态,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沛动力。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具有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不断焕发活力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为经济持续增长增添了巨大的动力和活力。简政放权激发形成的强大市场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亿万人民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力量,将是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稳定增长的保障。同时,“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齐头并进,将大大拓展和优化我国经济空间布局,形成内外统筹、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良性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思路,在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适时适度地预调微调。这是我国经济顶住下行压力、保持平稳增长的关键。有多年累积起来的应对复杂局面的经验,再加上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与回旋余地,我国有足够的自信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告诉我们,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同时,经济运行中一些积极变化正在不断累积,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因此,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不必太纠结于一两个百分点的起落,更不能存在过分焦躁心态,而是要从新常态视角认清发展大局,正视困难、保持定力、主动作为,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三者之间的平衡点,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切实推动经济发展量增质更高。放眼未来,我们坚信,中国经济必将迎来一片光明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