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教育作用有哪三个特点?

2022-04-14 文化 358阅读
1)寓教于乐,是由古罗马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最早提出来的。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个“乐”区别于一般所说的那种快乐,而是一种关注、体验艺术作品中的美所感受到的快乐,或者说是一种被物化、客观化的美感而区别于那种纯粹生理上的快感。其次,这个“乐”并不仅只是那种肯定意义上的快乐,而且还包括接受像莎士比亚的悲剧、卡夫卡的小说、勋伯格的音乐、毕加索的绘画,以及蒙克那种表现主义、达利那种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的悲痛、神秘、恐怖的形式与形象所引起的快乐。第三,这个“乐”还可进一步指在接受艺术作品时,人们获得了新的活动方式和观察世界的新方式,因为人们的生活因这种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而富有节奏感和丰富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2)潜移默化,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也就是说,艺术的审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是通过纪律约束强迫接受获得的,而是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美和熏陶、感染了接受者的结果。
艺术作品是以感性形象的具体性和生动性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这意味着接受者必须以全身心的力量投入到作品之中去感受的它的美与意味,与其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共鸣,因为只有这样,接受者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全部魅力。在这种情形中,接受者被作品所吸引而不可能有任何反思和有意识的记忆来中断和阻隔自己与作品亲密无间的直接交流。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接受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教育,精神境界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3)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绝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