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的灭亡,清代学者在总结之时,提出“明之亡,非亡于崇祯,而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的观点,这个观点的解读主要是基于党争。从嘉靖朝开始,为了争夺首铺之位,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拉帮结派,开启了党争,以至于在万历、天启年间愈演愈烈,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伏笔。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明朝灭亡的根源应该要从明宪宗成化年间说起。
说起明宪宗,名声可谓不小,但都不是啥好名声,如宠信万贵妃弄得自己差点绝后,重用方术和奸佞之臣,个人还喜欢炼点春药和收藏点带某种颜色的书籍,搞得明孝宗登基后发现老爸的私藏非常不好意思。
就这样一个昏庸的皇帝,由于他的爷爷明宣宗励精图治,给他挣下一笔丰富的资产,宪宗在位期间即使朝堂上妖魔横行也没有给明朝带来太大的危机,因此说起宪宗,大家只是嘲笑他是乏善可陈的君主。但其实在成化年间,宪宗的一个昏招却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那就设立皇庄占用民田。
皇庄,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庄园,土地上所有的产出都归皇家所有,成了皇帝小金库的收入,是为内帑,因此也被叫做官庄。皇庄并不是明朝独有的产物,汉代的苑、宋代的“御庄”“奉宸庄”也属于皇庄,但皇庄数量激增,大规模占用民田闲田却是始于明宪宗时期。
在朱元璋、朱棣时期,也曾设立皇庄,“以其地为王庄,量征子料银两”,但都是个别的,偶然的。成化年间,宪宗“以顺义县安乐里板桥村太监曹吉祥抄没地一处,撰为宫中庄田,……此为宫阑庄田之始”,将抄没的大宦官曹吉祥的土地罚为皇庄,明朝皇室、官员、宦官便纷纷效仿,也开始大量圈占民田闲田。
嘉靖初年,明任兵部给事中夏言奉命调查顺天府查验皇庄的数量,发现京师、及直隶府县,各类庄田占地二十余万顷,而那时全国的土地面积大约也才只有四百余万顷,仅仅京师及直隶一带皇庄的数量就已经占了全国土地二十分之一 的面积,如果加上其他各地的皇庄,那所占的比例就更惊人了。
那皇庄的来源在哪里呢?不外乎官田、民田和闲田。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又是一个农耕民族,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只要有土地,即使再艰苦,勤奋的中国人民也能生存,但一旦失去土地,他们就如同无源之木、无根之水了。
朱元璋、朱棣时期,对于那些没人耕种的闲田,允许百姓自己开垦,并且明诏永不加赋。但到了设立皇庄之时,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些土地自然不属于百姓而被征作皇家私人的财物。
等到闲田圈占完了,又开始打起民田、官田的主意,于是豪强、宦官们便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强买强占,有些流氓无赖为了投靠宦官,获取特殊利益,也将荒地甚至强占百姓的地投献给宦官。
上面说过,皇庄的收入是属于皇帝个人的收入,不属于国库,大量征收民田,造成的结果不仅是百姓无地可征,还有就是国家无税可收,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明朝末年,国库连几十万两都拿不出,而皇帝内库、百官却富得流油,大量皇庄的存在便是一个原因。
为了更多圈占皇庄,豪强、宦官甚至将主意带到了军田上面。明朝实行屯田制,化兵为民,屯田的规模和制度之完善,都远超历朝历代。屯田制的存在,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士兵粮食供给和卫所官吏俸粮的发放。但设立了皇庄以后,宦官们开始凭借其特殊身份,“代天行事”,将大量的军田也变成他们的私庄,屯田制名存实亡,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也大大降低。
为什么皇庄会扩张得如此厉害呢?说到底是私欲。
对皇帝来说,虽然天下都是他的财物,但他也不是为所欲为的,平时的财政收入都要上交给国库,皇室所使用的钱财都要由内库出。但是皇帝发现皇庄可以增加内库的收入以后,“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于土木、祷祠、声色之用”,皇帝本人自然很开心,有钱可以赏赐妃子,大臣,像嘉靖这种喜欢修道的,可以建建道观多招几个方士。从这个角度来说,皇帝自然是希望多一些皇庄的。
皇帝开始侵占民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的其他成员自然也有理由开始大规模建立皇庄。如成化年间,宪宗刚刚把曹吉祥的土地划为皇庄,嘉善公主就开始要“文安地数百顷”,“番僧扎实巴乞静海地为常住田”,宪宗皇帝自己都占了田地,自然就不好拒绝,只好同意他们的请求。不过宪宗自己也知道一开此例,便会无法收拾,还特意强调“自今乞请皆不许”,但以后皇室们还是纷纷乞地,而他也只能“不得已而许之”。
最后,皇庄之所以扩张得如此厉害,离不开宦官的推波助澜。皇庄是皇帝所有,但皇帝本人是不能自己去治理田庄的,只能由自己的亲信农奴-太监去管理。至于土地能有多少收成,皇帝本人也是不清楚的,宦官说是多少皇帝就认为是多少,宦官因此能从中获得巨大利益。
这便形成了一个滚雪球效应,皇庄田地越多,太监能从中捞到的好处就越多,那太监也就不遗余力去扩充皇庄,周而复始,一发不可收拾。明朝最终陷入了财政紧缺,国力衰微,连几十万军饷都拿不出来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