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对政治文化有什么影响

2020-09-19 时事 100阅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迈入一个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撑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开启了一个新的空间,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它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了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为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1 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1.1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传统价值生态的改变
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存在与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上,其合理性也只能以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存在去说明。价值生态环境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如果社会存在发生了改变,那么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原有价值观念也将失去存在的合理性。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扩展了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交往方式、实践方式和认知方式。在这样一个开放性、多样性和个体化的场域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的价值理念,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生态环境。
首先,互联网横向无中心的交流模式使得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日益突显。基于互联网平台无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拥有什么样的身份都能平等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实现了个体、小众群体与媒体巨头之间话语权的平等[1]。同时,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追求自由生活的平台,人们可以以自由的身份与他人进行适时的、互动式交流。而这种自由的分享方式、自由的意见表达方式、自由的选择模式等等在打破人们传统社会交往方式的同时,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自由的价值观念,并成为社会公众的价值选择。但是,互联网上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真正的自由精神是指用理性、平等、宽容的价值观念指导网络行为,是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基础上所奉行的自由。
其次,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中,个体往往是作为集体的附属而存在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多样化、个体化与异质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而互联网时代个体自主意识的增长,则体现了网民对社会主体地位的认同,是公众自强、自立、自信地参与社会事务的具体体现。同时,个体独立意识的强化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化,人们满足于虚拟网络的人际交往,忽视了显示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最终形成社会信任危机。总之,虚拟的文化人格和虚拟公民素质正在塑造着虚拟社会人的社会性,并将成为虚拟社会人的生活方式的共同文化认同。[2]
最后,个体价值取向多样化与价值评价标准多重化成为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对多样化的需求、认知与接纳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信息必然会造成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无论是公众的价值体系还是个体的价值观念都失去了长效性。多种不同性质的价值并存,价值观多元化的结果,容易造成价值失范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1.2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传统政治生态的改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人们参政、议政的形式和手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正在作为一种全新的、更为有效的载体和手段,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和各种网络团体正在通过网络行为影响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政治环境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的现实社会政治环境,进入到网络政治环境与现实政治环境并重的新阶段。
虚拟公共领域兴起是互联网时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虚拟社区、博客、微博、新闻跟帖等各种网络组织形式以其匿名化和去中心性的特点,成为了时事政治和社会事务的集中讨论区。网上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讨论,排山倒海般的评论和抗议形成了极大的舆论压力,日益影响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甚至影响政治体系和国家权力的运作。[3]互联网在为公民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民主社会的同时,网络舆情也可以为政府公众决策提供原生态的舆情基础,增加决策的科学性;进行有效监督,增强决策的公信力,校正不合理决策。[4]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虚拟政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政治格局,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平台。
1.3 互联网对意识形态文化环境的改变
文化从总体上是各个层次的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5]文化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保障,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而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6]其具有开放性、继承性、个性化等特征,作为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兴起反映着当前我国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时代特征,反映出网民的社会认知和态度倾向。
网络文化的发展在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对意识形态具有创造和更新的功能。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它重新构造了我们的意识形态,重塑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7]因此,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将为意识形态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2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
2.1 互联网搭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平台
在意识形态领域,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复兴与主流意识形态实践的拓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提供了新的平台。
(1)互联网扩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平台。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推动了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思想流动体系。这个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与地缘政治的界限,世界各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思想在互联网上交流、碰撞、斗争,开辟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空间,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搭建了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互联网扩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宣传与教育平台。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借助于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传播技术为驱动,产生了网络媒体及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或与新媒体融合而产生发展出来的新媒体形式。“新媒体不仅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也对传统受众的使用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8]
(3)互联网扩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监督与反馈平台。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有利于网民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提高网民的政治意识。同时,网络事件作为网络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层面,网民所反映出的思想取向与价值追求更是考察现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就是传递有益的政治信息,灌输正确的政治思想,培养人们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过程。
2.2 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途径
基于互联网的传播机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工具整合社会思潮,纠正公众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网络传播工具拉近了受众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信息的公开有利于政府及时化解社会危机,引导社会舆论。网络改善了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网络增强了意识形态主客体之间的互动。
(2)网络传播机制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社会舆论。首先,网站在信息的选择与编排上的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舆论走向。其次,一些大型的论坛与社区对某些帖子使用的置顶功能,可以使这些意见与思想得到凸显。再次,网络社会舆论调查或者网络投票等体现舆论走向的活动,预设问题已经整合了意见的走向,它所提供的答案促使网民的思想朝一定的方向集中。最后,微博等新兴的传媒工具的明星效应与关注度往往体现了网民对其的认可度,因此,充分认识并利用网络的传播机制的优势,使网络上原本纷繁复杂的思想逐步走向一致,形成主流的意识形态,达到社会舆论的统一化。
(3)网络化传播进程有利于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发展。网络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在融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过程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交锋中,网络成为我们充分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平台。
2.3 互联网时代创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式与方法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信息的获取已不再是问题,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改变教育方法,培育公众选择、思考、判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与网络化意识形态教育的区别。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由“被动接受”走向“自由选择”。意识形态教育场所由“现实场所”走向“虚拟空间”。意识形态内容由“单向接收”走向“共享建构”。[9]
(2)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实现方式。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它集合与实现了数据、文本、声音以及各种图像一体化的信息传播。”[10]意识形态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途径来开展工作,传播主流声音。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功能,将信息网络建设作为推动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
(3) 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与方法的创新。首先,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其次,教育内容的人性化。最后,教育内容的层次性。
3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使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许多积极向上的特点,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网络的普及与推广阶段,互联网技术还不是特别发达,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与话语霸权仍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握。西方国家通过网络不遗余力地向我国输入意识形态信息,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加之,网络思想多元化的发展、网络水军干扰主流声音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1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掌握了网络的强势话语权。他们通过在互联网上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向我国的网民进行大规模的意识形态渗透,并在外交上无理指责我国的互联网政策,公然干涉我国内政。
(1)西方国家掌控着互联网的核心技术。首先,美国控制着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其次,“美国拥有网络管理的话语权”。[11] 最后,美国掌握着网络安全的话语权。
(2)西方国家垄断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首先,意识形态以不同的语言形式隐藏在网络信息中。网站的建设、软件的开发、系统的编程都需要使用英语。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语言、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其次,美国等发达的西方国家一向奉行信息的霸权主义政策。表面上是这些国家网络与新闻事业发达的表现,但是就其实质来讲,这些信息则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传播有利于自己的意识形态信息,维护自身的霸权主义政策和利益的一种手段。
(3)西方国家干涉我国的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全球性的网络意识形态较量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优于我国网络技术与信息传播渠道,肆无忌惮地加剧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控制与干预。这种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行为分为公开与私下两种途径进行。即在公开渠道公然批判我国的网络政策,在私下利用网络技术来窃取我国的重要信息,通过网络制造各种反华舆论。
3.2 互联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所面临的发展性挑战
互联网时代开放性的话语权、自由的言语表达方式、海量的信息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的同时,也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社会思潮多样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网络虚拟生存的出现使人们的社会实践方式多样化与复杂化,这就决定了思想意识必然日趋多样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能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他社会思潮,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网民的思想,这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
(2)网络信息泛滥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网络负面消息所建构起来的不安全与不稳定的网络舆论环境,深刻影响着公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降低了网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建设的难度。同时,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所谓“碎片化”,英文为 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12]互联网开创了“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媒体,通过短小的信息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微博的兴起,更是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化、个体化、多元化,人们更依赖于自由、随性的表达。缺乏主流意见引导的网络碎片化时代,个体主义易导致人们精神上的无依靠感,网民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极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易被动摇。
(3)互联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适应性不强。部分政府网站长期处于“睡眠状态”。 随着电子政务的兴起,我国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许多的政府部门仅仅把网站作为一种形象工程来搞,对电子政务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概念上、电子政务呈现出“虚热”的状态,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意识形态的工作方式简单,内容枯燥,信息监控能力不强。同时,互联网上反映出来的社会的矛盾与政府中部分党员的腐败现象大大削弱了人们对党的信任与期望,降低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3.3 互联网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
当今时代,互联网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掀起了全球信息革命的狂潮。网络作为青少年人际互动的新空间,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了冲击。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加强青少年“网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1)网络信息的芜杂使部分青少年判断力丧失。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在青少年头脑中的碰撞、冲突更为直接,更加激烈,使得这些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面对蜂拥而来的信息流不知所措。如果这些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导引,大量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影响和不良思想的侵害,必然会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网络管理的失控使部分青少年主体行为迷乱一方面,互联网传播成本低廉,传播手段较为隐蔽,一些道德败坏的人肆意散布垃圾信息。另一方面,大多数青少年都是未成熟的网民,辨别能力、自控能力差,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干扰。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在真实与虚伪之间寻找到彼此间的信任更为困难。交往的虚拟化使人们直接交流的机会减少了,造成群体意识的淡薄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3)对网络的“一往情深”使部分青少年人格异化。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容易加剧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使人趋向孤独、冷漠,造成角色自我迷失和多重人格。这一现象被称为“互联网成瘾症”。
4 互联网时代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根据以上情况和分析,如何把握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直面挑战和应对显得必要而迫切,加强互联网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提出以下思考:
4.1 理论研究与现实运用并重建设网络理论阵地
只有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与凝聚力,同时只有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才能进一步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1)在推进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与创新中保持理论的先进性。首先,要“追本溯源”,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与解读。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适应并超越网络社会的发展。再次,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话能力。最后,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言语表达与叙述方式。
(2)在马克思理论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中提升理论的说服力。第一,意识形态工作要充分结合网络社会的发展现状,着重解决网民所关注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第二,要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做到知行合一。第三,在互联网上要旗帜鲜明地对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引导网民自觉地抵制各种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
(3)在加快网络阵地建设中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首先,要在互联网上建设更多的宣传与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其次,要注重互联网时代马克思理论宣传与普及途径的多样化。最后,要推动马克思理论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形成强大的思想理论优势,占据意识形态的最高点。
4.2 构建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多元化思潮并存的现代建设理念
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只有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思想指导下,高度包容与积极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才能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与实效性。
(1)坚持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主导地位建设。就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第一,意识形态工作要注意工作方式,对各种社会思潮都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还应体现在对网民群体的思想关注上,要使其真正成为支撑网络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2)理性对待多元化社会思潮。首先,在调控手段的采用上,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和舆论监督部门的作用,又要积极发动群众和网络传播机构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进行甄别与判断。其次,要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面对着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完全依靠网民自身的分辨能力是远远满足不了思想建设的要求的。再次,要坚持批判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的原则。
(3)科学制定意识形态工作目标。扩大网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影响力。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互联网时代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举措。
4.3 提高传播能力与拓展传播途径并举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能力
意识形态工作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批驳社会谣言、辨明思想是非、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上作用。
(1)提高传统媒体的舆情引导能力。传统媒体要有主动介入和引领网络舆情的意识。传统媒体要密切关注网络热点话题,提高主流媒体的敏感度,及时引导网络舆情。传统媒体要加强深化报道的力度,提高自身的舆论影响力。提升品质,加强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在网络社会提高思想说服力的最有力手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设置媒体议题,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走向。
(2)积极探索突发事件的媒介应对策略。互联网时代要正确地应对突发性事件,首先就要从源头进行疏导,在思想的潜伏期阶段就要进行思想教育。其次,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要积极争夺话语权,重新设置舆论议题。第三,要建设完善的传播机制,需要联合各个社会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3)注重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先进文化与思想。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建设首先要与时俱进,用创新的理念来推动先进文化的建设。先进文化建设要弘扬民族精神,强化本土意识,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中文网站。整治低俗文化,构建先进网络文化。
4.4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网络法规建设同步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必须认真总结我国在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运用多种手段,在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同时,出台各类保障互联网发展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网络发展给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带来的种种风险。
(1)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性教育与研究。构建信息时代的新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以适度的舆论自由与舆论监管作为社会减压阀。”[1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既要依托网络的正面宣传,同时又不能避讳各种负面信息。要加强对网民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加快网络安全技术建设。
(2) 加快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网络立法首先要遵循宪法原则,主要目标是通过规范网络行为,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社会稳定,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由于互联网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尚属于新鲜事物,我国对于网络立法,尤其是网络信息安全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互联网产生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它的发展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等特点为新的话语模式与行为方式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形成“自媒体时代”。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与发展扩展了人们的话语空间与思想传播渠道,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来说,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建设思路,寻求变革,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在利用多种传播途径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努力建设一个坚实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