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伊尹。
奴隶出身的圣人宰相伊尹,又名伊挚,系夏朝莘国人,当时周围有势力强大的商部族,商汤与莘氏通婚后,伊尹作为莘氏的陪嫁奴隶做了汤的厨师。一次,伊尹借汤询问饭菜的事,谈论治国之道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治理好。”商汤从此知道伊尹是个落魄的贤人,不久便加以重用,拜为右相。伊尹辅佐商汤大力发展农耕,铸造兵器,训练军队,国力愈加强大昌盛。商汤死后,伊尹又先后辅佐他的三个子孙外丙、仲壬、太甲治理天下,使得诸侯归殷,百姓以宁”。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相国圣人,史称元圣人。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丞相,即宰相,百官之长.秦代宰相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西汉末年,改宰相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三公,亦称三司.东汉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太尉,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西汉武帝时,防止臣下专权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内廷,由尚书协助皇帝裁决庶政,尚书台便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则成了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长官,成实际上的宰相.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等,时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
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是宰相.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当过尚书令,以后臣下不敢居此职,尚书省的长官由原来的副职左右仆射担任,执行宰相职务.唐中叶以后,皇帝另选重臣数人,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衔,意即与中书,门下长官商量处理国务之官,是事实上的宰相.五代,宋代均沿袭唐制,遂直接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宰相的官称,而原来的三长官反而成闲职了.北宋神宗元年改制,以尚书左右仆射宰相,南宋孝宗以后,又改左右仆射左右丞相.
元代废三省制,实行一省制,即以中书省政务中枢,其中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后来因右丞相胡惟庸专权,与明太祖朱元璋发生矛盾被杀,皇帝恐权臣乱政,废去中书省及丞相,把丞相之权分给六部官长,由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内阁,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后大学士权位渐高,内阁实际权势大於历代的宰相.清代沿明制设立内阁,大学士即宰相.雍正皇帝时,防止内阁泄漏机密,在内廷设军机处,无定员,多时达六七人,称军机大臣,处决要务,成事实上的宰相,但名义上仍沿袭前朝,以授内阁大学士拜相.
综观历朝历代,有辅政功勋卓著的贤相名相,如汉高祖时的萧何,武则天时的狄仁杰,唐玄宗前期的姚崇,宋璟等;也有奸诈专权乱政的奸相权相,如秦二世时的赵高,唐玄宗后期的李林甫等,留得千古名.宰相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之首,毕竟是封建时代人治的物.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皇帝的贤愚和担任此职的个人品性有很大的关系.宰相制度的形成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需要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