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得一知音的作品赏析

2022-04-19 情感 75阅读

鱼脑冻石《后观石录》称其为“半脂”,因状如煮熟的鱼脑而得名。石质温润莹洁,半透明,肌理隐含棉花纹,产量稀少,十分难得,是水坑中的珍品。该块鱼脑冻石隐含棉花纹特别明显,似云似雾,零星分布着一些灰色条块和乳白色条纹,作品巧妙利用色泽和纹理差异,透过云雾缭绕的大千世界,刻画出古往今来知音相遇场景,通过高山流水,云雾缭绕,来拉近时空距离,使作品浑然一体。高山流水韵依依,千古知音最难觅,“知音”是彼此心的联动,“只有你的心才能理解我的衷情;只有你的眼才能看穿我的生平…”,作品以图像化方式给人留下丰富的联想:“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请珍惜你身边的知音朋友!
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一幅壮丽的高山流水图悬挂在我们面前,水流以万马归槽之势,争先恐后的坠入山谷,永远的消失在地下。先秦琴师俞伯牙曾在这地方弹琴,他倾听着哗哗作响的流水声,举目眺望,只见浪花激溅,山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那人对他说。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这地方,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综上所述,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领会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知音”是心有灵犀,不分年龄、不论贵贱的。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启迪着人们珍惜友情。
琵琶声搅帝王心,三千宠爱在一身
作品左方有这座被宫墙紧紧围住的骊宫,骊山行宫规模空前,堂皇殿宇、迤逦相望,画阁亭楼,金碧辉煌,配以自然山色,温泉烟雾,松柏翠绿,山花烂漫,如锦似绣的园林风光,成为人间仙境。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宫里徐徐地奏歌慢慢地舞蹈,管弦之声聚而不散。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够。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浸于欢歌笑语中。
这难道仅仅只是男女间之恋情吗?这是一对知音共同的向往。
谁说千古帝王都薄情,君不见“马嵬坡前寸肠断,隆基至死恋玉环”。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千百年来不知感动着多少人,难道他们之间仅局限于男女爱恋和性渴望吗?不,由爱恋而更进了解从而成为知己、知音古来有之;而由男女知音、知己相互亲密也是人之常情。现代科学认为爱情是通过激素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生物程序,天然的爱情是有时限的,试想,开创开元盛世身为一代帝皇的唐玄宗之所以倾心于一个宫人,既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是知音、是知己哦!
唐玄宗多才多艺,杨玉环天生丽质,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素手弄琵琶,琵琶声声诉衷情;信手低眉续续弹,弹尽心中无限事…”;唐明皇也很喜欢舞蹈,相传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调,就是唐明皇根据河节度使杨敬述将从印度传进来的《婆罗门曲》来润色改编、创作而成的。唐明皇个人能够演奏多种乐器:琵琶、二胡、笛子、羯鼓,无一不通、没有不晓。无怪乎那位万人之上的大唐皇帝竟“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了。根据常理推断,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可能不仅是贪图美色和床笫之欢,更是将她当作生活体贴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犹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侣。音乐让他们俩相知、长厮守。
古往今来,有几位帝王将相会如此钟情于一位女子?
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
题材,同时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唐玄宗这位封建统治阶级的皇帝同样也是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
有传说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
杨贵妃下落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唐玄宗至死从未见到他的知音恋人杨贵妃,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琵琶声搅帝王心,三千宠爱在一身”,李隆基专宠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实是李隆基和杨贵妃一对知音的传世史话,“千金易得,知音难求”,“长恨歌”为这对知音留下余韵,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忽闻水上琵琶声,浔阳江头有知音
白居易在其被贬到浔阳城时,一日宴别好友,巧遇一位极善琵琶的女子,可曾想白居易与此女子可谓同病相怜,一是白居易被贬至浔阳,而琵琶女身世飘零,于是在《琵琶行》白居易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极致惆怅感慨。琵琶声把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心在一起。
琵琶女,琵琶技艺超群,白居易如此描述“十三学的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且此女年少时是何等的国色天香“曲罢曾叫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病相怜,同声相应,浔阳江头有知音!于是创作了传世名篇:“琵琶行”。
在曲子接近终结时,白居易这样写道: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一声“裂帛”般的音响之后,一切都归于静寂,唯有秋月映照江心。置身斯时斯境,同怀天涯沦落之感的作者与弹者心境如何,不难想见;而由此刹那间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永恒知音传奇
在作品左上角,一座山间别墅映入我们的眼帘,英国爱德华八世正和美国离婚女子沃丽丝-辛普森夫人悠闲地散步在山间小路上,一轮满月徐徐升起,他们有说不完的人生感慨。这位温莎公爵与沃丽丝一起在法国幸福地生活了35年。1972年,78岁的温莎公爵病逝,沃丽丝在对丈夫的思念中度过人生最后的14年。沃丽丝每天都要将丈夫的遗物整理好,并一直保持他生前的模样。在她的晚年整理了回忆录,并整天沉浸在她丈夫喜欢的音乐中。
“富贵于我如浮云”,温莎公爵临终时爱德华对妻子说道:“沃丽丝,我永远都不后悔我的选择……”。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位英国公爵毅然决然放弃王位而选择“爱情”呢?原来,王位有很多人都想得到,而知音却永世难求,是他们的共同付出和享有。永远是共同的付出。他的决定遭到了包括首相鲍尔温在内的谋臣们的一致反对,而爱德华八世却回答:“我现在考虑的惟一问题就是自己配不配当沃丽丝的丈夫,和她在一起就是我永远的幸福……无论当国王还是不当国王,我都要娶沃丽丝,为了达此目的,我宁愿退位。”
沃丽丝·沃菲尔德,她既没有漂亮的容貌也没有超人的才华。可是1931年王太子在伦敦第一次遇到沃丽丝时,就为她通晓事理、举止潇洒的风度所倾倒,沃丽丝虽已近中年,但依然窈窕如初。王子对沃丽丝一见倾心,沃丽丝深知爱德华人生志向,他们的心是彼此相通的,“即使因为和你在一起我一无所有,我也没有怨言,比起你来,王冠、权杖和御座都不重要。”这得到知音高于一切的誓言使沃丽丝在各种诽谤、咒骂声中得到安慰。
英国历史绝无仅有的国王惊世骇俗的一举曾引起举世轰动,他们美丽邂逅成就永恒知音传奇。
许多王室故事和当权者,已经变成一页枯萎的历史,没什么人记得他们。可是我们所有人都知道,有一个国王为了知音放弃了一切。我们也因此懂得了知音情爱的代价,懂得了生命会因为这知音情爱而永远美丽。
维罗纳城是青年男女膜拜的知音情爱场所
风景绮丽迷人的维罗纳是意大利最古老、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这座写满仇恨和战争历史的小城曾一直被人们看作军事重镇、历史古城,直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维罗纳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自然也成为世界青年男女膜拜的爱情场所。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写于1594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两方家族有深刻的世仇,13岁的朱丽叶美若天仙。罗密欧上前向朱丽叶表示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朱丽叶也对罗密欧有好感。可是,当他们对双方的身份真相大白之后,罗密欧仍然不能摆脱自己对朱丽叶的爱慕。他翻墙进了凯普莱特的果园,正好听见了朱丽叶在窗口情不自禁呼唤罗密欧的声音。显然,双方一见钟情,心有灵犀,他们相爱很深,彼此都为得遇知音而不知所措。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先服假毒,醒来发现罗密欧自尽,也相继自尽。
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最美的心,最真的情,心已相许;若无罗密欧,爱栖何处?石烂海枯,生死与君同途;爱到深处,生死难分;知音已去,今世已空,何惜此身?我愿以死随君,问世间几多相知!……
本剧曾被多次改编成歌剧、交响曲、芭蕾舞剧、电影及电视作品。法国作曲家古诺曾将此剧谱写为歌剧,著名的音乐剧《西城故事》亦改编自本剧。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谱有《罗密欧与茱丽叶幻想序曲》,作曲家普罗高菲夫则为该剧编写芭蕾舞乐曲,均获得大众的喜爱。而1996年电影版名为《罗密欧与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由好莱坞艺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及克莱尔·黛恩斯主演,于1997年柏林影展获得多个奖项。2001年,法国音乐家GerardPresgurvic独力将本剧改编成法文音乐剧,巴黎首演之后就陆续在世界各地巡回,2007年四月曾到台北表演,于2008年到香港和中国大陆演出。外有电视动画版,由日本动画公司GONZO负责制作,于2007年4月4日播放。
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作,五百多年来竟牵动世上千百万人的心,一对相知相爱的男女为了知音,什么金钱、地位、名誉…甚至生命都可以不要,失去知音也便失去了一切,这可以也是人性的“弱点”但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高层次需求。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值得深思。之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如此坚贞,是因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家族的粗暴敌对而造成的。这一“效应”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阴谋与爱情》中的斐迪南和露伊斯、《西厢记》中的张群瑞与崔莺莺等人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蔡锷曾在青云阁的普珍园结识名妓小凤仙,蔡锷当时33岁,小凤仙17岁,小凤仙识英雄、重英雄,两人心生爱意.他们踏香寻梅,互吐知音情结。从蔡锷赠小凤仙两联中也可看出俩人的一番真情:不幸美人终薄命;古来侠女出风尘。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在天津,小凤仙不露痕迹地掩护了蔡锷,随后在“高山流水”的琴曲中,小凤仙吐露了悲惨身世和除国贼之心愿,彼此终于觅到知音。
袁世凯登极前夕,起义迫紧,蔡松坡与小凤仙畅游京畿一带名胜古迹,招摇过市,故意令人有目共睹。小凤仙借此掩护蔡锷离开北京,自己被投入监狱。“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为知音愿做一切事的!
护国讨袁战争胜利结束。蔡锷却操作劳成疾,在日本就医时逝世。此时,小凤仙静坐船头抚瑶琴,思念知音,一根琴弦突然崩断,小凤仙一愣,似乎心有灵犀,马上明白了什么,珠泪顿时涌出。在中央公园公祭蔡锷时,小凤仙身披黑纱,送有挽联: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将军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又来到青云阁找寻将军的记忆,并又在此遇到她的后来丈夫,因为她的丈夫长相很像将军,之后她便隐姓埋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八十年代在青云阁原址拍摄的电影《知音》是根据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知音情爱故事改编,世人为之感怀。并演绎了一段名流千古的爱情故事。
其实,蔡锷与小凤仙的一段情并非传说所说的单纯“男女恋情”,而是共同的理想和心心相印的知音之情。据蔡锷长子蔡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里至少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蔡锷看戏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凤仙出双入对,说明他俩的关系并非纯粹的“偷情”;二、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并不背着家人。况且男女知音肉袒相见亦人之常情。
李桂兰在回忆小凤仙时说:“继母特别喜欢一张照片,她总是拿出那张照片静静地看,看照片时也从不忌讳我们,那是她和一个年轻将军的照片。”,“照片里的男人很英武,肩上有着很大的章,衣服上还有很多金黄色的穗。我就问她,‘这是谁啊’,她还是淡淡地一笑回答,‘这是一个朋友’。”是的,朋友,一对知音朋友!
以心相许,终成眷属
男女知音可以抛弃时间、金钱、健康、甚至自由,真心真意同舟共济,绝不会同床异梦,只会齐心协力。张学良将军与赵四小姐传奇般的知音故事脍炙人口,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魄。
赵一荻天生丽质,且又聪明灵慧,十四五岁就曾成为《北洋画报》的封面女郎。她与张学良相识时,两人一见钟情,从此坠入爱河。她陪伴张学良72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在与世隔绝的寂寞中,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凄苦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俩人相依为命,张学良把一切希望和欢乐都寄托在赵四小姐的身上,赵四小姐则尽自己全部的力量给张学良以安慰和照料。见过的人都说,赵四小姐经常身着蓝衣,脚登布鞋,几乎洗尽铅华,终日陪伴在张学良身边,令人感动。虽然相对来说,她比张学良多些自由,每年都能获准到美国去探望儿孙,但她每次总是飞去飞回,仅住两三天,即又回到张学良身边。张学良原配于凤至给张学良写了回信中说:“赵四小姐是位难得的女子,25年来一直陪着汉卿同生死、共患难,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对她也十分敬佩。现在由她陪着汉卿,汉卿高兴,我也放心。至于我个人的委屈,同他们所受的无边苦楚和寂寞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她转而对长女闾瑛说:“只要能使你父亲有安慰之欣悦,我任何事情都答应。“于凤至给张学良写了回信:“你们之间的爱情是纯洁无瑕的,堪称风尘知己。尤其是绮霞妹妹,无私地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任劳任怨,陪侍汉卿,真是高风亮节,世人皆碑。其实,你俩早就应该结成丝梦,我谨在异国他乡对你们的婚礼表示祝贺!”1964年3月,结发妻子的离婚手续,从美国寄到张学良手中。1990年1月30日,于凤至在睡梦中安然逝去。1964年7月4日,张学良与赵一荻正式结婚。他们都实现了心愿。
人海茫茫,知音难求
传奇故事更多的是知音情节
从古至今人们传颂的爱情经典,例如范蠡和西施、吕布和貂蝉、李隆基和杨玉环、罗密欧与朱丽叶、温莎公爵与沃丽丝、蔡锷和小凤仙、张学良和赵一荻、陈圆圆与吴三桂、李自成之间的爱情故事等等。在今天的流行文化中,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爱情仍然是重要的主题。然而人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男女间的爱情是有时限性的。所以他们的故事更多的是知音情节。
所谓“七年之庠”一般是指人们婚姻到了第七年可能会因婚姻生活的平淡规律,感到无聊乏味,要经历一次危机的考验(指可能发生婚外情、外遇、偷腥的现象)。当然假若婚姻真的出现问题,不一定为七年,或长或短,可能只要一年、两年,甚至结婚不久就可能痒起来了。
其实,维持婚姻是需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的。很多家庭都因子女、亲情等原因一直维系着婚姻关系,而男女间的爱情毕竟在婚后不久便会淡泊,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传统观点认为,人类爱情和性渴望在感情关系确立初期达到极致,而后日益淡漠。情侣间如胶似漆、意乱情迷的浪漫状态在双方相处15个月内开始淡化,10年后已经消逝。
现代科学揭示了爱情是通过激素作用的一种生物程序,天然的爱情是有时限的。如此以来,新婚夫妇终生厮守的誓言有多么脆弱?性欲、恋爱和伴侣关系是激素的力量。
男女知音最可能成为伴侣
男女情爱反映了人类异性爱的社会性本质。爱情由情爱和性爱两个部分组成。人毕竟是人,人类的爱情除性欲表现外,更多的是恋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交往形式。
男女知音当然盼望能朝夕相处、结伴终生。他们间若条件允许,肌肤之亲在所难免,这是人的本性,也是无可非议的。男女情爱是一种复杂的感受,它既包括同性本能和感觉紧密联系的简单感情,也包含与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和人的其他精神生活相联系的高尚的社会性情感的丰富内容。设若因道德、理智等诸多因系受制,男女知音或只能停留在精神层面的的相怜相爱,所谓“红颜知己”或“蓝颜知己”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虚拟感情的环境。
温莎公爵舍弃王位迎娶沃丽丝,冲破权势阻力,成就永恒知音传奇;罗密欧与朱丽叶以生死之交来报答彼此;一代帝皇唐玄宗虽拥有了杨贵妃却因荒废朝政,最终留下长恨;蔡锷将军识大体、顾大局虽未能与小凤仙成为眷属,但在二人心中都留下难以忘怀思念……
高山流水韵依依千古知音最难觅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高山流水韵依依,千古知音最难觅。知音是坦诚相对彼此了解,情趣相投互为给予、是彼此间可以不问容颜、不问贤愚、不问贫富的人。他们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甚至可以为对方忘我的人。艺术评论家、诗人徐林在一篇《岁月》浮想中,在谈到知音时写道:“只有你的心才能理解我的衷情;只有你的眼才能看穿我的生平…”他们彼此多么了解和理解呀!这样的人生是最快乐的!是最幸福的,有道是“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朋友,请珍惜你身边的知音朋友!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