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人物来由及历史
关于钟馗出现的时代最早可以追溯至殷商,两汉时期画像砖里也有记录,唐时最盛,宋元明清均有发展。钟馗人名的来源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钟馗是由一种叫“椎”被音成“终葵”的逐鬼法器,改作人名用以辟邪而来。因钟馗与“终葵”近音而演变的说法较多。
明杨慎和清顾炎武、赵翼等人根据《周礼·考工记》中有“大圭,长三尺,终葵首”,《方言》中有“齐人谓椎为终葵”等记载,认为所谓钟馗系由“终葵”演变而来。“终葵”(椎)是一种利器,“大圭”是古时天子的仪仗,上端形状像椎,故云“大圭终葵首”。
齐人说话迟缓,把“椎”的发音拖成了两个音节,乃成“终葵”。古人以椎为作战的利器,故《后汉书·马融传》中有“翚终葵,扬关斧”的描绘,《日知录》卷三十二《终葵》有“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耳”的记录。南北朝时许多人取名钟葵或钟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终葵(即利椎)那样,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这种意义到了唐代最终传变为人格化的“钟馗”。
秦简《日书·诘篇》云,人被哀鬼缠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则不来”;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也记有用铁椎击鬼治病的法术。
第二种说法是,钟馗由上古大傩中的面具形象演变而来。
第三种说法,钟馗其人就是驱鬼辟邪的意思。
王正书认为,钟馗其人及历代驱鬼辟邪的观念,他是由先代位居祝融之号的重黎衍生而来。重黎在上古史中有重黎、重回、句芒等称呼,句芒在传说中又被描绘成介于天地、神人之间负有特殊使命、生有特殊形貌的人物,其使命之一便是居巫职,有《史记·天官书》记载可证。
第四是,钟馗有原型说。原型也有两种:
1,是商汤时的巫相仲傀,其名在《尚书》、《左传》、《荀子》中又作“仲虺”、“中归”、“中垒”。商人事鬼,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为巫相而兼驱鬼之方相。
2,明人郎瑛认为钟馗的原型就是北朝人尧暄,其人本名钟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讹传,由于他表字“辟邪”,所以后人才附会出捉鬼的故事。胡应麟提出,钟馗捉鬼的传说“盖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尧暄曾取名钟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时名叫钟馗的人很多,可能都取义于此。
第五,钟馗名字多人说。
宋仁宗皇祜年间(1049-1054年),金陵上元县曾发现一处古冢,乃南朝宋征西将军宗悫母郑夫人墓。由碑文得知,宗悫有妹名叫钟馗。此外,后魏有李钟馗,隋将有乔钟馗、杨钟馗。因知“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非起自开元之时”(《梦溪补笔谈》卷三)。
钟馗是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最为人们熟悉的角色,关于他的传说更是源远流长,盈千累万。
据传,唐皇曾封钟馗为统管天地人三界之神。一经御封钦赐便有官方色彩,影响极为广泛。《唐逸史》载,开元年间(713-741年),当时皇帝赐给大臣钟馗画像作为新年礼物,是盛唐以来的惯例。如开元时的名人张说及其后的刘禹锡等,都有谢赐钟馗图和历日表的作品。
钟馗画贴于门户是镇鬼尅邪的门神,悬在中堂是禳灾祛魅的灵符,出现于傩仪中是统鬼斩妖的猛将。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钟馗戏、钟馗图更是不计其数,就连《本草纲目》,也收录用钟馗像烧灰以水冲服或配和其他药面成丸以治疗难产、疟疾等症的“秘方”。据中国《民俗》杂志报道,时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甚至还有人为治病延请巫师举行所谓“镇钟馗”捉鬼驱妖、安宅保太平的仪式(施汉如、杨问春《“镇钟馗”傩仪记》)。
在民间,人们用他的形象制作成各种艺术品,创作无数关于他的文艺作品,包括戏剧、小说等。民间悬挂钟馗图,原先都在除夕,后来发展到端午节画钟馗自挂或赠人。这种改变源于乾隆22年。那年因瘟疫死了不少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将钟馗请出来施威捉鬼,此后逐年沿习成俗。民间还流行不少歇后语,诸如“钟馗爷站十字路口──四下拿邪”、“钟馗开饭店──鬼不上门”、“小鬼看见钟馗像──望而生畏”等。就这样,钟馗这个“驱魔大神”绵延至今,经久不衰。
无论历史或民间如何考证和铨释钟馗,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了一尊驱鬼避邪,保一方清吉平安,消灾解难的公平正义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