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有没有驱逐外国人

2020-06-07 综合 144阅读
洋务运动不但没有驱逐外国人,反而大量聘请外国顾问。
为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清政府邀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李鸿章在上海建立的制炮局邀请英国人马格里主持;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局,开设了翻译馆,英国人傅兰雅成了翻译馆第一个专职外国译员;福州船政局则由原宁波税务司的法国人日意格和法国军官德克碑为正副监督,还雇有几十名法国技师和监工;天津机器制造局以英国人密妥士为总管。
兴办各种军工企业,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力量。但由于盲目上马,许多洋技工技术不高或搞技术垄断,导致许多企业倒闭,造成很大浪费,甚至发生了一些事故。1875年1月,由马格里主持的金陵制造局在大沽炮台试放7门大炮时,就有3门炮身炸裂,当场炸死士兵数人,其余4门均成废铁。
京师同文馆中的洋教习1859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郭嵩焘奏请咸丰皇帝设立外国语学校。
这一建议受到咸丰皇帝的高度重视,遂下令筹备建校的各种事宜。1862年,洋务运动代表机构总理衙门聘请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为英文教习。同年6月,学馆在北京东堂子胡同的总理衙门正式上课,定名为“京师同文馆”。
同文馆建成后立即设立各种学习馆并着手网罗师资。1863年4月,俄罗斯文馆被合并进来。不久,法文馆也同时开办。由于同文馆沿袭旧的教学方法,学生程度太差,使同文馆底气不足。1870年以后情况逐渐改观,各地陆续选送优秀学生到京。美国人丁韪良担任该馆总教习后,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添设了德文馆,并正式规定,除了英、法、俄、德等外语以外,学生要兼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译书等课。这一变革使同文馆由先前单纯的外语学校变成以外语为主,兼学多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至1877年,馆中已有学生101名。后又设置东方馆学习日文。这一时期,同文馆规模扩大,在上海和广州设立了分馆。
当时来华执教的外语教师共54名。这些人除了在同文馆授课外,大部分还在其他领域发挥了很大作用,成为洋务运动时期在华活动外国人的代表人物。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