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不同:谥号是从周代开始的,最初只有周王有,之后推广到诸侯;
汉代能得谥号的是三公和王侯,还有皇帝的特批;
魏晋南北朝就比较乱,不说了;
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散官二品以上给谥;
宋代三品以上给谥号;
清楚为了稳定人心,给了明朝许多追加了谥号,不分品级,有名望的都有;后来清代规定一品以上给谥,但要由皇帝定夺,二品以下有特殊贡献的才给谥号;
单谥“文”的是文官最高的谥号了,单谥“文”的就王安石和韩愈,历史上也只有这个两个。
从宋代以后“文正”便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比较有名的如司马光、范仲淹等死后都谥“文正”。
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清代权利核心机构为军机处,但军机处给大臣上谥号时最高只能谥到“文忠”。一般情况下,只有为人臣者道德功业皆极其出众,经内阁草拟由皇帝亲赐这一无限哀荣。所以直到大臣去世后上谥号时皇帝对大臣的最终看法才可见端倪。有名的如晚清红人李鸿章谥“文忠”,左宗棠、张之洞都谥“文襄”都没有得到最高谥号。“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明清之际千百万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
两字谥号中,文官后面的第二字,按照高低顺序排队,依次为 正忠恭成 端恪襄顺......
两字谥号中,武官后面的第二字,按照高低顺序排队,依次为 忠勇穆刚 德烈恭壮......
文武臣得通谥者以“忠武”最美,其次为”忠献”,”忠肃”,”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