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古代人们去世后,后人用来高度概括他一生的字号。一般情况下,只有帝王才有谥号。例如,隋炀帝、汉武帝都是谥号。“炀”指去礼远众,即抛却礼法、远离民众,这高度概括了杨广的生平。汉武帝刘彻,一个“武”字也能较好地概括他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一生。但并非所有帝王都有谥号,如秦始皇生前就命令后人不得给自己封谥号。
除了帝王之外,官家也会对一些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加封谥号,但会格外谨慎,并有严格规定。宋朝之前,能获谥号的人不多,唐代的韩愈谥“文”,是最高级别的谥号,后人称韩文公。自宋朝开始,越来越多的名人(有个别是恶人哦)死后有幸获封谥号,到明清时代则更多了。
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宋朝被加封了谥号的名人。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北宋开国功臣,两朝宰相。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存争议)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曾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一生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名相。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兵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神宗两朝宰相)等。与丁度承旨编撰的《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累封鲁国公,卒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庭,赐谥宣靖。
富弼(1004年-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历授将作监丞、直集贤院、知谏院枢、密使等职,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透彻了解宋、辽、西夏三国关系,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亳州。拒不执行青苗法,声称“新法,臣所不知”。
追赠太尉,谥号“文忠”,配享神宗庙庭。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追赠太师、楚国公,谥文忠。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宋仁宗时,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在仕途上,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他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
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
吕公著(1018年-1089年),字晦叔,寿州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宰相、学者。早年因恩荫补任奉礼郎,并进士及第。仕途多沉浮。与司马光同心辅政,变熙宁新法。司马光死后,吕公著独自当政。吕公著讲说以治心养性为本,语约而理尽,在宋代学术史上,开启了吕学端绪。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五州录》、《吕申公掌记》、《吕正献集》、《吕氏孝经要语》、《葵亭集》等。
卒赠太师、申国公,谥正献,哲宗亲题其碑首为“纯诚厚德”。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拜相后主持变法。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追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除帝王外级别最高的谥号),故世称王文公。
吕大防(1027年-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仁宗皇?元年进士,历任冯翊主簿、永寿县令、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翰林学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省侍郎,封汲郡公、知随州、团练副使等,宦海多沉浮。善外交。著有文录二十卷,文录掇遗一卷,《文献通考》并传于世。工书法,传世墨迹有《示问帖》。
卒追谥为正愍,追赠太师、宣国公。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仕途颇不顺,多次被贬。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韩忠彦(1038年-1109年),字师朴,安阳人。北宋大臣,徽宗朝宰相,魏郡王韩琦长子。历官开封府判官、知瀛州、给事中、礼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定州、户部尚书、尚书左丞、同治枢密院事、知院事、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左仆射,知大名府,遭谪,以宣奉大夫致仕。《全宋诗》录其诗二首。主要成就是藏书。
谥文定。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两度为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死后赠申王、谥忠献,后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汉民族英雄、诗人、书法家,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进军朱仙镇之时,被一意求和的宋高宗和秦桧,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后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杀害。岳飞治军水平极高,对手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
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洪皓(1088?1155),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人,生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北宋哲宗元?年间,卒于国破山河碎的南宋高宗绍兴年代。在国家民族艰难之际,以天下为己任,怀康国济民之志,秉忠孝节义之风,积极入仕,谱写了人生和家族的光辉篇章。在南宋任礼部尚书时,出使金国,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被誉为第二个苏武。是北宋著名的爱国重臣、民族英雄。
洪皓长子洪适,榜眼官至右丞相,太师、魏国公,有四十卷古文字学专著《释隶》闻世,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次子洪遵,状元及第,官右丞相、同知枢密院事,少师、信国公,赠太师,著古钱币学专著《泉志》。三子洪迈曾任翰林大学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魏郡开国公,经纶满腹,用了近四十年心血,撰写了七十四卷《容斋随笔》,格调高雅,议论精辟,考证确切。
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皆为正一品,说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洪皓:魏国公,太师,谥忠宣。
洪适(kuò):魏国公,太师,谥文惠。
洪遵:信国公,太师,谥文安。
洪迈:谥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