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未来跨入中等收入群体有哪些考虑 2000字左右

2020-09-14 综合 116阅读
中产阶级作为一个概念进入我们的生活范畴还只是若干年的事情,但作为一个阶层却以非常快的速度在扩大。美国未来学家耐斯比特曾在几年前预计,在20世纪末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将达到100万人,可实际是,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远远高于耐斯比特的预测。 在西方社会,目前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是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在美国这个阶层占了总人口的80%。换言之,中产阶级是“大众”的代名词。但是在中国,中产阶级似乎成了富裕人群的代表。中国的社会学家认为,中国中产阶级的年收入应达到1至5万美元,以这个为标准,迈入中产阶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国家信息中心官员曾在某个场合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将有两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行列,而更乐观的估算是3.5亿人。 一个正在形成的群体 无论是两亿还是3.5亿,这在中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其实还是微乎其微,但作为一个社会发展趋势,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资源经过重新分配,个人之间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具大变化,一个新的富人群体已经开始形成。这种变化既是政策导向的主观结果,也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客观要求。 各国对于中产阶级的划分不是一致的,有的以经济收入来区分,有的以文化职业是否参加体力劳动来划分,也有的将这些条件合到一起来考察,但一个普遍认可的标准就是:把社会上拥有中等经济收入的人称为中产阶级。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的中产阶级大致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经济上拥有中等水平的收入,占有中等规模的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 二、较高的文化知识或生产技能,以受雇于人,靠出卖劳动力主要是脑力劳动为谋生手段; 三、 拥有一定资产但自己也从事劳动的小业主。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未来十年是中国中产阶级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国的中产阶级将由五类高级人才构成,包括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科研人员,金融证券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但不是现行体制下的,而是指民营和外资背景的),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如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外资企业中的中国中高层人员及一部分私营企业家。如果仅仅从收入上来划分,其实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早已跻身于中产阶级行列。尽管这些人中有些人目前可能还没有私家车,但他们不是买不起。这些人虽然行业背景有很大不同,但拥有共同的特点: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专业技能与知识技能,他们能够在市场经济市场条件下换取各种稀缺资源(财富、地位、名望与权力)。 也有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中国提出的“小康”概念其实就是等同于“中产”。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史丹利的一份研究报告为这一观点作了很好的注解。报告称,十年内,中国大陆五分之二人口的生活将达到中产阶级水平。报告还指出,由于大陆人口众多,工资不高,生产成本及物价较低,大陆中产阶级所享有的生活与物质水准,以较低收入就可与美国和日本相媲美。当然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所限,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家庭都拥有带花园草地的独立住宅,在中国的进口商品如汽车的关税降到较低水平之前,我们的家庭也很难同时拥有两部汽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像中产阶级那样生活。 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在西方发达国家,其社会人群的构成是“橄榄型”,中间是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有钱人和贫穷者都是少数,其主流意识也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为主体,社会学者认为这种社会形态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人群构成是“金字塔型”的,也就是中低收入者占了绝大多数,越往上人口比例越低。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过程中,换言之,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社会公平观念的普及、社会流动频率的加快以及权力与财富的分离,原来处于塔底部的占社会总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社会成员将会越来越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向上流动,向社会等级体系的中间靠拢。 目前中国的金融资产累计超过10万亿人民币,但这巨大的财富只是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里,这种分配的差距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在经历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中产阶级的出现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有好处,也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标志。 在国际上,中产阶级实际上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社会中比重较大的人群),在中国,他们也将会是最大的社会稳定力量,他们是“秩序”的最大拥护者,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更多地依赖个人奋斗和创新精神,所以他们不会拒绝变革。 社会学家认为,中产阶级应当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主流,因为他们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代表着时代的精神文明水平,由于中产阶级相对富有,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享有较高水准的生活质量,拥有较为良好的工作环境,会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与现存秩序相对比较满意,是现存秩序的得益者,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现存秩序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有12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中产阶级群体太小。虽然有人甚至把整个白领阶层都划为中产阶级,数量也还是太少。中产阶级群体的壮大,是中国走出初级阶段步入富强的根本。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产阶级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必定越来越重要。 也许正是因为中产阶级要随时面对不可预测的风险,所以,在当前社会,中产阶级是最脚踏实地、最吃苦耐劳、有知识有文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虽然他们不再信奉艰苦朴素的传统,但始终拼命地学习和工作,不遗余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他们会注意各类招生广告和招聘信息,他们在寻找更好的位置和更高的收入。对于一个处于中产阶级或梦想成为这个阶级一员的人来说,他们必须牢牢抓住每一个机会。 与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悠闲生活方式相比,中国的中产阶级更为紧张和忙碌,也许只能算是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或者说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产阶级”。 对于很多人来说,中产阶级更像一个文化概念或符号,而不是社会等级的分层标准。之所以将中产阶级看作是文化符号,是因为它几乎在所有方面都被当作文化术语来使用。在《格调》一书中,保罗·福塞尔也是从文化角度来判断中产阶级的,他把中产阶级称为“最最势利的一个阶层”,最没有个性,生活也最乏味。其实,中产阶级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是因为他们虽然有比较宽裕的生活,但他们并不能完全做到生活无忧,他们依然是打工一族,他们也面临失业的危机,他们必须为不可预见的未来去做更多的准备。 学习像中产阶级那样生活 中产阶级正对中国的消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许多企业都将产品定位在这个层次上,因为这个阶层不仅具有较强的购买力,而且,他们对整个消费市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生产厂家和广大的消费人群来讲,他们的消费导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强劲。 事实上,在衣食方面,中国城市居民早已和西方国家接近,只是住行方面还落后。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声中,中国出现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然而,社会学家普遍认为,这些人不能称为中产阶级,因为这些人的财富根基不稳,有些人甚至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他们是靠社会和法制的某些漏洞而迅速致富,他们可能因为社会和法制的逐步完善而失去自己的财富。而“中产”应该是一个稳定的、富裕的概念。 应该说,以中国现有的国情,单纯以收入来划分中产阶级是不合理的。如果按照专家们的划分,中国家庭年收入达到1至5万美元就可列入中产阶级行列,那在我们周围的很多人,尤其是大城市中的相当部分人群,从收入上早已跨过了中产阶级的门槛,不少人也拥有了不止一套住宅,汽车、旅游、教育、投资都有涉足,但他们似乎都没把自己列入中产阶级的行列,因为概念中的中产阶级生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似乎远远不止这些。的确,我们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不是光有钱就行了,我们现在有中产阶级那样的收入,但不等于有中产阶级那样的生活,要真正步入中产阶级,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重在生活理念上的进步。 中产阶级的智慧最明显地体现在他们赚取金钱的智慧上,曾经风行一时的《穷爸爸富爸爸》说,中产阶级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最本质的区别是,中产者一定会告诉他们的孩子,钱是命运的代名词,要尽快掌握金钱增值的方法;而穷人的孩子知道金钱的重要性,多半是在自己陷入了生活困境的时候。 在一部分人已经进入了中产阶级行列的时候,更大的一部分人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走,越来越多的人在编织着自己的中产阶级生活图景。但以中国特有的国情,我们在追求中产阶级生活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要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今天的中国,中产阶级正在形成之中,还不具有比较成型的特征,所以有人把白领阶层看成中产阶级,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他们的收入高于普遍大众,可以去模仿种种西方中产阶级已经实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文化,而消费文化常常是西方中产阶级生活的本质。应该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中产阶级的影子,因为他们的影响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消费文化的每个领域。中产阶级并不一定意味着富裕,但它毕竟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个物质消费时代,我们至少可以一边享受物质生活的种种好处,一边不停地反思生活的意义。 相关概念: 在西方社会,中产阶级属于社会中间阶层,指占社会人数比例较大的那一部分人。 中产阶级最初是以收入来划分的。比如在美国,它指的是家庭年收入在2·5万至10万美元的阶层,这样的收入水平能够保证一个家庭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且人均住房面积超过社会平均水平,交通工具不局限于公共交通。这些家庭通常有超过10%的部分用于储蓄或投资,而且这10%不是节衣缩食出来的。 但由于按收入划分的结果过于含糊,于是又有了上中产阶级、下中产阶级、蓝领中产阶级、白领中产阶级等。在社会学家眼里,中产阶级与其说是一个阶层,不如说它是具有若干个相似特征的阶层的集合体。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官方解释是: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 职业趋向:律师、外企代表、外资银行、媒体从业人、私营业主、电脑工程师、SOHO一族、证券投资商 关键词:品位、工作、快乐、浪漫、品德、家庭、健康、锻炼、住宅、园艺、旅游、资产、娱乐 投资方向:1房地产、2私人汽车、3家居装修、4家庭耐用品(比如收藏)、5证券、6旅游、7娱乐休闲、8通讯工具(如手机、手提电脑)、9爱情、10属于自己的产业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