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政府为什么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奥宣战

2020-06-05 综合 476阅读

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自主决策,而是受到列强的影响。本来协约国希望中国加入其阵营,但是日本担心中国参战后收复德国占领的青岛,所以利用其在华影响力,从中阻挠,迫使北洋政府保持中立,日本乘机对德国宣战,武力夺取了青岛。后来由于美日竞相施加影响,扶持亲日派和亲美派,北洋政府内部在参战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后来随着美日达成妥协,最终中国在1917年对同盟国宣战,但是并没有派出军队到欧洲,只是向协约国提供了十几万劳工作为后勤支援,所以说中国军队当时并没有与德军交战过。

1914年,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为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随后战火波及亚洲、非洲,波及人口达15亿以上,直到1918年11月才宣告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国家也主要是欧洲列强。可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也加入其中,并在战后以战胜国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

宣布中立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一阵密集的枪声之后,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倒在血泊之中。此次事件直接导致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7月17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德俄宣战;8月3日,德法宣战;8月4日,英德宣战……连日本都于8月2日发布宣言,称如果英国卷入战争,那么日本将依据“日英”同盟采取必要措施。

1914年,袁世凯执政的北洋政府又是什么态度呢?

分析一下当时的时局。由于以奥匈帝国、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与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在欧洲展开混战,暂时顾不了远东地区。这就给日本有了可乘之机,以此扩张在中国的权益。

再看袁世凯北洋政府。中华民国成立仅仅三年,并没有改变晚清政府留下的外交格局。加之在近代以来,中国几乎是战无不败,对战争有近乎本能的恐惧。因此,一则害怕战火蔓延到中国,二则为逃避日本侵略,遂于8月6日正式公布《局外中立条规》,“对于此次欧洲各国战事,决意严守中立”。8月12日,各国宣布承认中国中立。

当时,袁世凯北洋政府又向美国、日本提议,由中、日、美三国联合,共同劝告欧战各国“限制战区,勿及远东”。对于限制战区的想法,英德等国予以赞同,美国未予支持,日本则明确表示拒绝拒绝——他们巴不得战火早点烧到亚洲来呢。

由于日本的坚决反对,袁世凯北洋政府不得不放弃了“限制战区”的提议。于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在21世纪的初期:欧洲列强的军队在中国的大地上狼奔豕突,中国欲求中立自保竟不可得

与德断交的博弈

随着战争的进展,英俄等协约国方面出现了希望中国参战的想法。资料显示,大约在1915年底,英国公使与俄国公使曾经一同到访中国,劝告中国加入协约国。不过,日本驻华公使就此询问时,英方和北洋政府都予以了否认。

但无论如何,在这以后北洋政府与协约国保持着秘密接触,甚至还向英方提供了军火。

1917年1月31日,是中国参战的转折点。这一天,德国宣布恢复对协约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导致德美关系恶化。2月3日,美国宣布对德绝交。与此同时,美国向中国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斡旋,动员北洋政府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加入战争。此外,英国、意大利也向中国表达了这一想法。

1916年6月,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中死去。这时候的北洋政府,已经为皖系军阀段祺瑞所把持。权力交替带来了外交政策的微妙变化,新政府中不少人都主张中国改变中立地位,伺机参战。

2月9日,段祺瑞政府迈出试探性的一步,抗议德国的无限制潜艇作战“违背现行之国际公法”,且“妨害中立国与中立国及中立国与交战国之正常商务”,并以严厉措辞提出,“迫于必不得已,势将与贵国断绝现有之外交关系”。如此强硬的态度,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外交史上极为罕见。

对德抗议之后,不但协约国积极支持中国,连日本也从过去的反对,变成了催促中国对德断交。

德国方面则极力避免向断交宣战的方向发展。所以,尽管中国方面措辞严厉,德国表现了忍耐态度。他们收到抗议后,表示“抗议不足深怪”,希望中国政府千万不要被他国的游说所动。关于潜艇作战,德国方面也表示“顾念中德邦交,关于中国船只等驶入限制区域,可双方开议,定一特别办法,以示德政府和好之意。”

当然,到底是维持中立,还是加入协约国参战,在中国内部也发生了一场大争论。孙中山、段祺瑞、黎元洪、王揖唐、张勋、倪嗣冲、蒋百里、冯国璋、梁启超、冯国璋、吴德振、唐继尧等政治家、军事将领、地方诸侯纷纷卷入了这场争论。大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甚至还引发了“府院之争”,即主张参战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与主张中立的大总统黎元洪之间的权力之争。

在“府院之争”中,段祺瑞笑到了最后。1917年3月6日,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回到北京,在参众两院先后通过对德绝交案后,很快就以大总统布告宣布与德国断交。

打酱油的参战

既然绝交了,那就开打吧。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发布大总统布告,正式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一个多月后,9月26日,广州军政府对德宣战。

当然,中国方面的参战,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北洋政府并没有派兵进入欧洲战场,只是在本土上出兵,收回了德奥二国在中国境内的租界。同时,北洋政府废除了德奥与满清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撤销其治外法权。庚子赔款亦被北洋政府一笔钩销。

由于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苏联退出战争。北洋政府在协约国的支持下,收回了中东铁路与哈尔滨至长春铁路的管理权。之后,陆续收回了长期被俄国人把持的哈尔滨行政权及警察权,以及俄国在汉口及天津的租界及治外法权,赔付俄国的庚子赔款也被废止。

当然,真参战了,一枪不发也不对。1918年,英法美日等国共同出兵西伯利亚。这一年4月,北洋政府派兵参与其中,出动了3000余海陆军。在西伯利亚,北洋军主要担任护路、护港等警备工作,基本上就是“打酱油”的角色。直到1921年完成任务后回国。

此外,在战争中,北洋政府还运送大量粮食给协约国,向欧洲输出11万华工,派出一个军事调查团到法国等等。北洋政府还一度大规模筹组“参战军”,只不过,当“参战军”组建完毕时,“一战”已经宣告结束,北洋政府便改为“边防军”。

在“一战”中,北洋政府最值得一提的军事行动,是收回了外蒙古。

1915年,中国、俄罗斯、外蒙古签订《中俄蒙协约》,宣布外蒙古自治。中国虽然还是外蒙古的宗主国,但不能驻扎军队。俄国十月革命后,外蒙古重新向中国靠拢。1919年7月,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总司令徐树铮将军率领由“参战军”改编而成的“边防军”成功进驻外蒙。 大致如此  望采纳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