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2020-06-19 教育 92阅读
一、理想信念信仰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最高形态,表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价值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因此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现实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1、理想的特征 第一、超越性。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它高于现实。理想是关于未来“应怎样”的设想,而现实是现在实际“是怎样”。事实与应当、“是怎样”与“应怎样”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理想是指向未来的价值目标,是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的东西。人不仅生活在现在,而且生活在对未来的追求之中;人们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设计蓝图不断地推动着现在的变化,改造着现实。理想以预见的方式反映未来,把握未来:“将来如何如何……”。因而,理想具有超前性,它高于现实,超于现实。这正是人高于其它动物之处。马克思曾指出,蜘蛛织网与工人的纺织相似,而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甚至使建筑工程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更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动手建造一个建筑物之前,已经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同时,与现实相比,理想是更为美好的。人们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而与理想相比,现实则显露出其缺陷。正因如此,理想对人们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它吸引着人们通过自己的奋斗,不断地改造现实,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第二、可能性。真正的理想,又需要具有实现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理想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志向和抱负。这是理想和空想、幻想的根本区别。空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反映了人们所追求的一定目标。但它脱离实际,违背客观,因而是一种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主观臆想。幻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有些幻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有些则是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的想象,如科学幻想,只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根据和实现的条件,一旦条件具备,就有实现的可能。所以,理想不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的空想,也不是还没有足够条件和根据的幻想,而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志向和抱负。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理想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贺麟先生说过,“离开现实而言理想,理想就会成为幻想和梦想,离开理想而言现实,现实就会成盲目的命运和冷酷无情的力量……事实上有许多人埋没在现实之中,为现实所束缚,作现实的奴隶,更有许多人,沉溺于幻想中,不认识现实,极力逃避现实。”因此,理想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的情感,而且需要人们理性地认识现实的客观条件及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使之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差异性。理想的差异性,或者说理想的多样性,首先是说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理想。人的理想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比如,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长惠幼顺、亲亲尊尊,依礼而行的差序社会。封建士大夫向往的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劳动人民向往的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小农生活理想。而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则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其次,一个人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理想,或者对自己的理想进行各种调整。一个人童年时期的个人理想也许是做一个歌唱家,到了青年时期其理想则可能变成了做一个文学家,成年以后,其理想又可能会变成要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想,这些都是正常的。 第四,实践性。真正的理想不只是对未来目标的主观想象,它要变为现实还要人们在实践中付出自己的主观努力 2、理想的本质 人生理想是一种主观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3、理想的类型 由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对未来想象的多层次性,人们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理想又是多方面的、多类型的。从横向来说,可分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又可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道德理想。从纵向来说,则又有近期理想与长远理想之分。 (二) 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与信念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信念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对某种观念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1、信念的主要特征 首先,信念具有复合性。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复合体或统一体。一个人的信念首先是在一定的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认识和经验,可以是直接有关他所相信的对象的认识和经验,也可能只是与他所相信的对象有间接的关系。而且,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同时,信念又不是单纯的认识现象,它还与人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人的情感上的认同。特别是坚定的信念,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另外,信念和意志也不能分开。人的信念不是仅仅藏于内心深处的东西,它最终是通过他的行为和实践意志表现出来的。在信念的鼓舞下,人们的意志会更为坚强。 其次,信念具有稳定性。人的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人的信念的形成本身,就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而是在人的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人生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而且,如前所述,一个人的信念不仅基于他长期的认识和经验因素,而且受制于其稳定的情感认同,并与他的生命意志和人格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一个人的信念形成以后,不会因为某个个别事件就发生改变。斯大林曾说过,手帕都不是轻易更换的,更何况人的信念呢!当然,信念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经过时间和现实变迁的考验,一个人的信念会变得更为合理和坚定。 再次,信念具有科学性。科学信念与迷信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根据认识方面的差异来说的。科学信念是建立在关于对象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科学根据的信念。关于科学,我们可以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三个层面来理解。科学知识表现为一些概念、公式和定理,是科学的最表层意义。但我们一般人首先接触和了解的,正是这种知识意义上的科学。我们一般人谈到科学,也主要是指的科学知识。一般人对科学的重视,也首先是从重视科学知识开始的。科学方法则指的是人们进行科学活动的方法,也即人们研究世界,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科学方法有一般科学方法与特殊科学的研究方法之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特殊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有不同。而最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方法,可以说也就是理性的方法。比如观察、探索的方法,研究、思考的方法,判断、验证的方法等。而以上所说的每一个环节,又包含更多的具体内容。比如,研究、思考的方法,又有实验、统计、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假设等等具体内容。科学精神,也就是理性精神,它包括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理性怀疑、积极探索的精神,开放、宽容的精神。相比来说,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更重要,就像点金术比金子更重要一样;而科学精神又比科学方法更重要,就像灵魂比技能更重要一样。 而迷信的产生,则与人的认识理性的迷失直接相关,它建立在无知或错误的认识基础之上,是一种蒙昧的信念。关于迷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迷信是对某种神秘力量的崇拜。所谓神秘力量,可以是神或鬼,可以是领袖或明星,也可以是一条较为特别的蛇,或一棵较为特别的树,甚至可以是人们自己塑出来的一尊泥胎,或者仅仅是某些数字。人们把这些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和权威,相信它们能够决定和支配人的命运,匍匐在它们面前,对它们既敬又畏。我们民间流行的根据生辰八字、星座、抽签、拆字等等算命和占卜的做法,就是以对某种神秘力量的崇拜为思想基础的。所谓神秘力量,是因神而秘,还是因秘而神?迷信的人当然是说因神而秘,是因为它本身是神或具有神性,所以我们一般人才不能了解它,它才会显得那么秘。但我们也可以说是因秘而神,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它,它才显得那么神的。爱因斯坦说,神秘感是科学与艺术的源泉。因为对世界的神秘感不仅使他对世界充满敬畏之心,也使他对世界的奥秘充满好奇,并时时触发着他的灵感。但对于迷信的人来说,神秘感只是使他匍匐在地,叩拜不已。其次,迷信是盲目的信。这种信,是基于一个人的无知和盲从,并未经过自己理性的怀疑、审察和验证,反而排斥人理性的怀疑、审察和验证。再次,迷信是偏执的信,即偏执偏信。迷信的人,大多固执己见,认为自己所信的是唯一正确的,缺乏宽容、开放和兼听则明的意识,听不进别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甚至会表现出一些过激反应,显得狭隘而狂热,以至迫害异端。其心灵可以说是封闭的。 这里,就表现出迷信者自身的内在矛盾。因为,既然你所相信的东西是神秘的,也就是不可知、不可把握的,而只是一种说不清理由、甚至也根本不要理由的相信。但是,他却相信通过某种类似于巫术或幻觉的方式可以了解和把握那种神秘。而即使你相信自己可以了解和把握那种神秘,也应当是信不信由你,或相信的同时也存一份宽容和开放的心态。但他却固执、偏执,甚至达到狂热的程度。既然那属于不可知的,凭什么又那么确信不疑?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迷信和封建连在一起,叫做封建迷信。然而,迷信并非封建社会的特有现象,而是存在于任何一种社会生活中,包括我们的现代社会;而且不仅是在农村,即使是在一些现代大都市里,都不乏迷信的人,只是有程度的差异和具体表现方式的不同。而且,在有迷信的人之中,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包括一些有高学历的知识青年,甚至一些专门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士,也会有迷信。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说在科学的三个层次里,科学精神最为重要。因为如果忽视或者缺乏科学精神,一些具体的科学知识也可能被用来为迷信服务。实际上,迷信的宣传者也会常常利用一些具体的科学知识作为装潢,来赢取人们的信任。从根本上说,人的迷信不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而是由于缺乏科学精神。当然,一个人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也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仅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说,我们需要懂得多少科学知识才能避免陷入迷信的泥潭呢?在科学已经高度专门化的今天,我们一般人只有一些常识性的科学知识,某一专门领域的科学专家除了一些常识性的科学知识之外,还懂得一些专门性的科学知识。而不同领域的专家懂得不同领域的一些专门性的科学知识,一旦超出其特殊的专门领域,这些专家和我们一般人在一般科学知识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科学知识最为丰富的科学家(科学泰斗),但他仍然会有所知有所不知,而不会无所不知。因为,现代科学虽然已经很发达,但仍有许多问题是未知的或未证的,科学知识总是有限的和不断发展的。仅从科学知识的层次来说,迷信总是有空子可钻的。对于缺少科学精神的人,不仅有空子可钻,简直是有大量可被利用的空白和裂缝,当然更容易陷入迷信的泥潭;当然,一些拥有高学历的人,甚至一些科技专家也有迷信的。所以,科学知识的多少虽然也重要,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是否具有科学精神。要驱除迷信,最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弘扬科学精神。 另外,信念具有崇高性。而崇高信念与卑劣信念之间的区别,则主要是根据情感和价值方面的差异来说的。比如,有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还有人信奉“宁要我负人,不可人负我”,如此等等,都可以说是卑劣的信念。信奉卑劣信念的人,常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相信人世间还有真正的君子,不相信会有人真正为别人着想,甚至为了帮助他人而自己做出巨大的牺牲。在他们眼里,即使有人做好事,那人也是别有所图。这些卑劣的信念,成为一些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根据。 而崇高的信念,则是对崇高理想的信奉。具有崇高信念的人,虽然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君子,也有小人,既有真君子,也有伪君子,既有温情脉脉,也有冷酷甚至罪恶,总之,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但他们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他们知道现实并不理想,但他们不会动摇对理想的追求,执着于改造现实、实现理想的奋斗。贺麟先生曾议论道:“试看孙中山先生,从前被政客军阀欺骗了多少次,然而适足以反证其为大智大仁。曾国藩说:‘与其见得天下都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都是好人,存一番熏陶玉成之心。’对于自己的灾难祸殃,困苦颠连,都抱一种‘玉汝于成’的看法。”具有高尚信念的人,才会有高尚的行为。 人的理想与信念需要互相支持,有美好崇高的理想追求的信念才是有价值的信念,而有坚定信念支撑的理想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三)信仰是信念的升华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信仰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许多欧美人那里,信仰与宗教密不可分,特别是与他们自己的基督教连在一起。在他们眼里,我们中国人大多是没有信仰的。在我国学术界,信仰被理解为“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或尊重,并以为行动的准则”。信仰是信念的一种特殊的、强化的、高级的形式。只有关于极高或最高价值的信念才能够成为信仰,这种信念构成信仰的内容,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它为核心,为它服务,围绕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作为信念的一种特殊形式,真正的信仰是与崇高和神圣连在一起的,是对于崇高和神圣价值的信念。神圣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崇高的价值。这种神圣的、崇高的价值,从道德价值来说是完善的,从审美价值来说是完美的,从功利价值来说是完满的,或充分自由的。这种完善、完美、完满自由的神圣价值,在基督教神学那里通过上帝和天堂表现出来,在无神论那里则通过一种理想境界或神圣人格表现出来。 在基督教传统中,上帝是人们信仰的对象。上帝是超人的神。人是灵与肉、智与愚、善与恶、美与丑、有所能有所不能的混合体;上帝则是全知全能、完善完美的。根据佛教的教义,可以说佛是一种人神。与上帝不同,佛是人觉悟的一种境界。上帝与人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需要亦人亦神的耶稣来作为神与人的中介,使人与神得以沟通;但人却可以通过自己修学达到佛的境界。基督徒对上帝的信仰强调人聆听上帝的福音,接受上帝的感召和启示,服从上帝的指令,等待上帝的拯救;而佛教信仰则强调人心的修炼、体悟和智慧,实际上是自己拯救自己,不需要救世主式的中介,别人只能帮忙。而马克思主义者则信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新人和新社会的统一,共产主义新人是未来的、理想的人,共产主义社会是未来的、理想的社会。 无神论者关于崇高人格和理想境界的观念,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观念,与宗教神学关于上帝的观念,可以说都是关于神圣的观念。但宗教神学关于神圣的观念,是与其认识论意义上的神秘假设连在一起的。而无神论者关于神圣的观念,则割断了神圣价值与神秘假设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观念,是与其对人和社会的科学认知和价值批判连在一起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