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历史上为什么不想欧洲列强那样搞殖民?

2020-09-28 综合 172阅读
也搞了殖民了啊
美国利用与拉美比邻的有利条件,加紧对独立后的拉美国家进行殖民渗透。1823年,提出不允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的“门罗宣言”,极力排挤英国,企图统治整个拉美。1823年是神圣同盟对美洲构成威胁最严重的一年,因此美国总统发表了《门罗宣言》,在明确宣告不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和在美洲大陆扩张其领地。同时,也表明“我们(美国)没有、将来也不会干涉任何欧洲的现存殖民地与附属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门罗主义与从前的孤立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一方面,它是孤立主义的内在延续,保持了孤立主义的“基本内核”,即保持“独立”,不卷入欧洲事务,欧洲不许干涉美洲大陆,美国也不干涉欧洲及其现存殖民地和附属国。另一方面,将孤立主义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地域方面,它把整个美洲大陆作为独立于欧洲之外的对象而不只限于美国。在思想制度方面,把“将君主制度扩大到美洲看作是对美国的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也就是说,既不允许欧洲列强在美洲扩大其领地,也不许欧洲列强在美洲扩大其制度。再者,从态势上来说,孤立主义是美国尽量避免被动地卷入欧洲的战争与政治,而门罗主义则是美国主动地反对欧洲列强对美洲的干涉与渗透。当然,门罗主义在反对欧洲干涉美洲事务时,并没有否定更没有限制美国自身对美洲大陆领土的要求和对美洲大陆事务的干与。
在门罗主义思想指导下,美国确立了两项重大的对外战略目标:其一,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其二,以巩固与扩大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为借口排挤欧洲势力。争取独立与扩张领土是北美独立战争的两个基本目标。独立战争结束量于1783年签订的《巴黎和约》,美国不仅取得十三洲的完全独立,而且还取得了十三洲以外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约5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1803年又利用英法竞争的形势巧妙地同法国周旋,以1500万美元购买了82万平方英里的法属路易斯安那;1819年通过采取军事行动迫使西班牙手签订“亚当斯——突尼斯条约”,从西班牙手里获得6万多平方英里的佛罗里达。《门罗宣言》颁布后, 愈来愈多的人相信北美大陆注定是美国的领土,美利坚应在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大陆领地上建立起一个民族国家。这一思想迅速发展成“天定命运”的扩张主义口号,更加速了大陆领土的扩张。1845年吞并了40万方英里的得克萨斯;1846年在同英国的争夺中获得了30 万平方英里的俄勒冈; 1848年不惜通过武力发动美墨战争,占领了50多万平方英里的墨西哥领土;1867年又从俄国手里购买了57万平方英里的阿拉斯加州。美国进行大陆领土扩张与它排挤欧洲势力的战略目标是相统一的,领土扩张本身是极为有力地排挤了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势力和影响,巩固和扩大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同时,在门罗主义指导下,美国还利用其它一切机会和手段打击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势力,即使在内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也没有放弃门罗主义的宗旨。美国内战期间,英、法、西班牙不仅希望美国分裂,而且还企图利用美国内战作为在美洲恢复君主制和殖民统治的机会。1861年3月西班牙军队乘美国内战即将全面爆发之机, 占领了圣多明各,美国即缘引门罗宣言向西班牙政府发出照会,反对西班牙这一扩张行为。不久,法国对墨西哥发动武装干涉,1863年7 月占领墨西哥城,美国不顾内战困境及法国对美内战进行干涉的风险,用门罗宣言对法国提出警告和抗议,拒绝承认法国在墨西哥扶植的马克西米列安政府,召回了美国驻墨公使。
从19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末,美国对外战略的主流始终在门罗主义的指导下,极大地打击、排挤了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殖民势力,使美国一跃而为一个东临大西洋,西频太平洋的北美大国。正如李庆余先生所说:“美国通过条约,购买等方式取得英国、法国、西班牙与俄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是完全正当的,是对这些领土的解放,是北美独立战争在新的形势下的继续,其结果是巩固了美国的独立,扩大了美国的版图,使北美(加拿大除外)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在共和制的基础上建立强大的统一国家,这无疑是北美历史的巨大进步”〔4〕。当然, 门罗主义的实质在于以“维护美洲的共和制度”为借口,实现美国自身扩张领土的目的,美国对墨领土的吞并,即充分暴露了它的本质。正是门罗主义这种扩张本质,把美国引向了初级霸权主义——西半球主义。
三 西半球主义时期
从美西战争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西半球主义〔5〕。 西半球主义的基本思就是突破传统的孤立主义所固守的美洲领域,跨越大西洋,涉渡太平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西半球主义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就是将整个拉丁美洲建成美国的后院,确立美国支配下的美洲霸权为主体的西半球霸权,并不失时机地在世界其它地区捞取贸易机会和势力范围。
西半球主义是美国的初级霸权主义,它形成的标志在理论上是西奥多·罗斯福的“美国管理美洲”的思想和“大政策”的出笼;在实践上则是合并夏威夷,挑起美西战争,确立加勒比海霸权。西半球主义的发展则表现在对拉丁美洲各国内政的广泛干涉与控制,建立美洲霸权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试图建立“美国信念”下的国际新秩序的努力。如前所述,由于《门罗宣言》在反对欧洲殖民势力的同时,没有站在一种民族自决,国家主权独立的思想基础上来要求美国自身,反而为美国后来的霸权主义者借“排挤欧洲殖民势力,巩固与扩大共和制”之名干涉拉美各国内政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到十九世纪末,美国霸权主义者完全抛弃了《门罗宣言》革命性质而始终假借其名,为美国对外侵略扩张服务。约翰逊总统在1866年的国情咨文中就说:“看来,美国合并其附近的海岛将是明智的政策”。在他的任期内,为合并圣多明各岛竭尽其力。约翰逊的拉美霸权欲望也在他的国务卿西沃德的海洋贸易霸权论及马汉的海权论上表现出来。
西半球霸权主义战略的真正推行则开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所谓“大政策”。1904年12月,西奥多·罗斯福给国会的咨文中,将门罗主义不准欧洲干涉美洲的思想原则延伸为明显的带有侵略扩张性质的“美国管理美洲”的思想,他说:“导致文明社会纽带全面松驰的长期为非作歹或软弱无能,在美洲如同其他地方一样,最终需要文明国家的干涉。当美国在遇到这种罪恶昭彰的事情时,为了恪守门罗主义,美国不得不发挥一个国际警察的作用”。在这里,西奥多·罗斯福不仅篡改了门罗宣言进步的革命性质,反而巧妙地将它说成了美国建立美洲霸权的合法依据,把干涉美洲事务、充当“国际警察”看作是捍卫门罗主义,保护文明社会与共和制的合法行为与国际义务。“大政策”的霸权目标首先是加勒比海和整个拉丁美洲,其次是太平洋上各岛屿。为了建立起牢固的加勒比海霸权,并把整个拉丁美洲建成为美国的“后院”。1895年,美国干涉委内瑞拉与英属圭亚那的边界争端,美国向英国发出照会,奥尔尼国务卿露骨地说:“今天,美国实际上己君临这个大陆,它的命令对于其干涉所及的臣民就是法律”。这实际上等于向英国及其它欧洲大国宣告,欧洲势力应该完全退出美洲。在美国的严厉干涉下,委内瑞拉危机以英国让步宣告结束,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在美洲居首要地位的时代已经到来。紧接着,1898年4月,美国挑起了争夺拉美、 太平洋地区殖民地的美西战争,全歼了在菲律宾和古巴海面上的西班牙舰队,迫使西班牙于1898年12月10日同美国答订《巴黎和约》,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波多黎各,西印度群岛中的所有西属岛屿及太平洋中的关岛、菲律宾群岛,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美国在西班牙退出古巴后,给予古巴形式上的“独立”,事实上完全控制着古巴。夺得菲律宾后,美国企业界欢呼:“我们来到太平洋就要留下来”,美国政府把占领菲律宾与太平关霸权联系起来。与此同时,早在1893年美国就精心策划并帮助夏威夷的白种人推翻岛上的土著政权。美西战争时,美国将夏威夷作为进攻菲律宾的基地;1898年8月,美国宣布合并夏威夷, 占领了这个“通往亚洲市场的中继站”和“北太平洋贸易的钥匙”。美西战争后,罗斯福、塔夫脱、威尔逊等美国总统,进一步发展了以“大政策”为核心的西半球霸权主义。罗斯福认为美国应该积极谋求在这个世界上发挥影响,建立美国信念下的世界秩序。1902年他对国会说:“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正在增长的相互依赖与复杂性,愈来愈使得正当地维持世界秩序成为所有文明的有秩序的国家应尽的义务”。在此思想指导下,美国开始积极干涉世界事务。1905 年罗斯福主动调停中俄战争。 1906年美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担当起调解德法矛盾的角色,第一次“反孤立主义之道”而主动介入欧洲大国事务。为了切实加强自身的大国地位,罗斯福将“大政策”发展成为“说话温柔,大棒在手”的“大棒政策”。1903年11月篡动巴拿马发生“革命”,由美国代理国务卿洛关斯指挥这场“革命”,并派美国军舰予以协助,使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裂出来。政变不到半个月,美国就同巴拿马正式答订修建巴拿马运河的条约,美国取得建造、设防与管理巴拿运河的权利。1914年运河正式通航,美国完全扼住了这处勾通大西洋与太平洋航运的加勒比海咽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美国为确立西半球霸权,通过经济控制与军事扩张,还先后干涉多米尼加、海地、尼加拉瓜、墨西哥等美洲国家的内政。这一时期,美国把远东贸易和对华关系看作是西半球霸权的外国,目的是尽力谋取商业机会,为美国大量的剩余商品与资本寻找国外市场,增强美国的商业力量,以此作为加强西半球霸权的手段。为此,美国加强了在太平洋各岛屿的力量,并竭力反对日、俄等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并,反对各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商业垄断。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接连两次向各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并于1913年5 月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以防止列强“藉承认问题向中国提非分之要求”而谋取特殊权益。美国在确立西半球霸权时,拿不出更强大的力量建立远东霸权,于是采取了上述远东战略措施。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