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著作(明日之学校)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2022-08-04 教育 176阅读

杜威著作《明日之学校》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有以下三点:

1、教育即生活

在杜威的观点中他认为人们的生活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关于儿童的生活、有关于成人的生活、也不缺少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克服学校生活与家庭社会的隔阂,并且能够使学校不用成人的活动模式去规范和约束儿童的行为。

他认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在学校中即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并且也可以吸收健康的社会生活因素,从而使学校变成典型的、纯净的、理想的小型社会,儿童在这种良好、纯洁的健康环境中接受影响从而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格。

2、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压抑了儿童的天性,忽视了儿童本性的发展,在他的著作中描述到“儿童被置于被动的、接受的或吸收的状态中”,“结果造成阻力和浪费”。他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把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他认为儿童与生俱来的四种本能:分别表现为社会的冲动;制造的本能;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兴趣;艺术的本能。杜威说:“这四方面的兴趣是天赋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儿童的生动活泼的生长是依靠这些天赋资源的运用获得的。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在其著作中对“经验”一词作了相关的解释: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经验遵循两个原则:交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的过程。

杜威简介:

杜威的思想曾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也曾到访中国,见证了五四运动并与孙中山会面,培养了包括胡适、冯友兰、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一批国学大师和学者。

杜威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学者之一,2006年12月,美国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将杜威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0名。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约翰·杜威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