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故事}

2022-08-15 综合 54阅读
张骞通西域是指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为联合大月氏与乌孙共抗匈奴,两次出使西域
西汉以来,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被称作西域。今新疆境内的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为塔里木盆地,北部为准噶尔盆地。西汉初年,西域共有三十六国,绝大多数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的绿洲上。在塔里木盆地的南缘,有且末、于阗、莎车等国(南道诸国);在盆地的北缘,有尉犁、焉耆、龟兹、姑墨、疏勒等国(北道诸国)。盆地东端有楼兰国,其遗址已于今罗布泊西北发现。这些国家多以城郭为中心,兼营农牧,有的还能自铸兵器,只有少数国家逐水草而居,粮食仰赖邻国供给。西域诸国语言不一,互不统属,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原因,每国的人口一般只有几千人到两三万人;人口最多的龟兹,才八万人,最少的仅有几百人。
在盆地西南,还有蒲犁、依耐等小柄,有的城居,有的游牧,发展水平不一。
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游牧区域。盆地以南的天山缺口,由车师(姑师)控制着。西部的伊犁河流域,本是塞种人居住的地方。汉文帝时,原来游牧于敦煌、祁连一带的月氏人被匈奴人逼迫,向西迁徙到这里,赶走了塞种人。后来,乌孙人摆脱匈奴控制,又向西迁徙,把月氏人赶走,占领了这块土地。乌孙人有十二万户,六十三万口,不田作,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
西汉初年,匈奴的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这些国家,置“僮仆都尉”于北道的焉耆、危须、尉犁之间,榨取西域的财富。匈奴在西域的统治非常暴虐,西域东北的蒲类,本来是一个大国,其王得罪匈奴单于,单于徙其民六千余口,置于匈奴右部阿恶地,因号曰“阿恶国”,贫羸的蒲类人逃亡山谷间,才保存了蒲类的国号。
自玉门关出西域,有两条主要的路径。一条经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折向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称为南道。南道西出葱岭至中亚的大月氏、安息。另一条经车师前王庭,沿天山南麓西行至疏勒,称为北道。北道西出葱岭,至中亚的大宛、康居、奄蔡。
与今新疆相邻的中亚诸国,当时也被称为西域。其中大宛在葱岭西北,口三十万,产稻、麦、葡萄和良马。大宛西南,是大月氏。大月氏由敦煌、祁连迁于伊犁河流域,又由伊犁河流域迁于妫水(今阿姆河)北,营游牧生活。原住妫水以南的大夏人,被大月氏所臣服。大月氏以西的安息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商贾车船周行旁国。在安息的北面,大宛以西,今咸海以东的草原,则由游牧的康居人控制着。
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所以募使使大月氏,想联络他们夹攻匈奴。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率众一百余人,出陇西向西域进发。张骞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俘获,他保留汉节,居匈奴十年左右,终于率众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那时大月氏已自伊犁河流域西迁到妫水流域,张骞乃经康居到达大月氏。大月氏自以为新居之处肥饶安全,又与汉距离遥远,所以不愿意再东还故地,张骞不得要领,居岁余而还。他在归途经过羌中,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张骞回到长安,元朔六年受封为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前后达十余年,历尽镑种艰险。他的西行,传播了汉朝的声威,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所以司马迁把此行称为“凿空”。
张骞东归后,元狩元年(前122),武帝遣使探求通过身毒国(今印度)开辟一条不经匈奴而到大夏的交通线,但是没有成功。第二年,汉军击破匈奴,取得了河西地带。从此,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汉与西域之间的道路终于打通了。
元狩四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目的是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此行率将士三百人,每人备马两匹,并带牛羊以万数,金币丝帛巨万。张骞到乌孙,未达目的,于元鼎二年(前115)偕同乌孙使者数十人返抵长安。随后,被张骞派到大宛、康居、大夏等国的副使,也同这些国家报聘汉朝的使者一起,陆续来到长安。从此以后,汉同西域的交通频繁起来,汉王朝派到西域去的使臣,每年多的十几批,少的五六批;每批大的几百人,小的百余人。使者中有许多人以所携官物为私产,到西域牟利,所以使者队伍实际上也就是商队。
那时候,西域诸国仍未完全脱离匈奴的控制,西域东端的楼兰和车师,受匈奴控制严密。汉使往还时,沿途需索饮水食物,使楼兰、车师等国应接不暇。所以楼兰、车师人在匈奴的策动下,常常劫掠汉使,遮断道路。为了确保西域通道,元封三年(前108),王恢率轻骑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数万击破车师。元封六年,西汉以宗室女细君与乌孙王和亲,企图东西联合,迫胁匈奴。细君死,汉又以宗室女解忧和亲。和亲巩固了汉与乌孙的联系,使乌孙成为钳制匈奴的重要力量。
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获得大宛的宝马,武帝于太初元年(前104)派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军数万击大宛,无功而还。太初三年,李广利第二次西征,攻破了大宛国都外城,迫使大宛与汉军言和,汉军获得良马几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多匹,汉在西域的声威大振。昭帝时汉政府在轮台、渠犁等地各驻兵数百,进行屯垦,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保护往来的使臣和商旅。这是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军政机构的开始。
车师是匈奴进入天山南麓诸国的主要门户。汉在车师一带仍屡次与匈奴发生战争。宣帝时匈奴分裂,西部的日逐王于神爵二年(前60)归汉,匈奴设在西域的僮仆都尉从此撤销,匈奴日益衰弱。汉乃在西域设立都护,首任都护为郑吉。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以东),并护南道和北道各国,督察乌孙、康居诸国动静。西域诸国与汉朝的臣属关系,至此完全确定。元帝初元元年(前48)汉在车师地区设立戊己校尉(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管理屯田和防务。
元帝建昭三年(前36),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发西域各国兵远征康居,击杀了挟持西域各国并与归汉的呼韩邪单于为敌的郅支单于,匈奴的势力在西域消失,汉和西域的通道大为安全了。
西域道畅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为一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除此以外,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蒜、胡桃等植物,陆续向东土移植;西域的良马、橐驼、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名贵的毛织品,也都源源东来。中原地区则向西域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技术,可能还有凿井技术传到西域。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汉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的专制政策,这一政策是由董仲舒于公元前134年提出的,被汉武帝采纳而施行。从此,儒学取得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并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摧残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帝制订礼仪。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俺。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与此同时,元朔五年(前124年),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擢居相位。同年,武帝又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员50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者则选拔担任重要职务。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治狱官吏张汤、杜周,迎合汉武帝的需要,也主张以《春秋》决狱,用儒术附会粉饰法律。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