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红军五次反“围剿”的胜负对比与四渡赤水时的窘迫,以及四渡赤水后期的灵活主动,回答以下问题:

2020-09-14 综合 88阅读
.
本来还想说说这几次“江西剿匪”的过程和我的评述,看你只是想要答案而已就不说了。
“江西剿匪”失败,主要是由于没有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剿匪”经费问题“当时国民政府;二是国民党内部党政军配合问题;三是民众力量的运用问题。
以下为复制,自己理解
第一阶段
江西位置图
1933年9月25日,国军大举进攻黎川,第五次军事围剿战役拉开序幕。三天后国军攻克黎川,虽然红军成功阻止国军向黎川西南挺进,但歼灭国军的战略企图落空。1933年10月9日,红24师向硝石进攻;国军依托坚固堡垒据守,东路红军攻坚数日不克,伤亡惨重。蒋中正看到自己的战术成功之后,于1933年10月17日在南昌行营下达命令;彻底实施战术防守,战略进攻的原则,以求将德国顾问的堡垒战略构想发挥到极致。与之相反的是中共中央领导人仍令红军主力插入国军堡垒密集地区实施强攻,进行阵地战。从1933年9月25日到11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胜利,反使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第二阶段
1933年12月11日,国军以8个纵队的兵力离开碉堡封锁线,开始第二阶段的攻势。中共临时中央却将命令红军进行战略决战,继续攻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黄埔系中央军;失利后被迫南撤。1934年1月下旬,蒋介石在镇压了福建事变以后,即将入闽部队改编为东路军,协同北路军、南路军,重新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进攻。
第三阶段
1934年4月10日,国军以11个师分两个纵队向广昌进攻,中共中央在红军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减员很大的情况下,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9军团及红五军团第13、第23师共9个师的兵力,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以求阻止国军进占广昌。在国军的绝对兵力火力优势攻击下,红军辗转苦战,难于应付;丢失重要据点甘竹,大罗山,延福嶂阵地。1934年4月19日,红军反击延福嶂未能奏效,被逼至广昌城下。1934年4月27日,国军向广昌城发起总攻,并于黄昏时攻占该城,红军伤亡高达5500余人;余部在夜色掩护下向西南方向退出广昌。
最终阶段
1934年6月,中共中央三人团决定6路分兵抵御国军的攻击。1934年8月5日,国军北路军9个师在空军、炮兵的支援下,向驿前以北地区发起攻击;并攻占驿前以北的全部阵地。1934年9月下旬,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雩都(今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的狭小地区。此时,周恩来在南昌行营的情报系统透露国军将要发动最后总攻击,这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因第五次围剿战争反击作战的失败,中共丧失了全国最大的苏区根据地,给中国工农红军几乎造成灭顶之灾。
中共观点
中共的官方观点是第五次围剿反击作战失败,主要是中共“左”倾领导人推行一系列过左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政策:
第五次围剿战争是持久消耗的作战,作为被迫面对战略决战的一方,中共在作战资源上远远无法和国民党抗衡;中国工农红军无法保证兵员和粮食弹药供应,这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之一。中共三人团错误的认为,游击战战术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红军应采用正规战和阵地战和国军作战。
敌视国军各派系部队:在毛泽东任红军总政委时,红军和部分国民党地方军阀达成中立;所以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到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期间,红军只需与五万黄埔系中央军作战。中共三人团上台之后,国军各派系均被认为是敌人,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负担。
被动防守:除了正面攻击国军之外,三人团还要求红军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以求阻止国军。但于国军的钢筋混凝土堡垒不同的是,红军的堡垒多是由木头和稀泥构筑而成,既经不起炮火轰击,也经不起风吹雨打,反而将红军部队拖入极为不利的境地。
毛泽东主用运动战和外线作战,选其一即可破解国军的堡垒战术,他在掌权后的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讲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到第五次反围剿时主张:“战略退却、诱敌深入、保存军力、集中兵力、准备反攻、待机破敌。”或“在第五次反“围剿”进行两个月之后,当福建事变出现之时,“红军主力无疑地应该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用这种方法,就能轻而易举的打破国军的第五次围剿计划,并指责(王明、李德、博古):”此计不用,第五次“围剿”就不能打破,福建人民政府也只好倒台。福建事变被扑灭后,又主张向另一方向改取战略进攻,以主力向湖南前进,不是经湖南向贵州,而是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此计又不用,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就最后断绝,剩下长征一条路了(即逃跑主义)。”[1]
其他观点
情报上无法再占有上风。虽然红军前几次围剿战争已经破译国军的电码,但是到第五次围剿国军指挥官却大大加重了有线通讯的分量,无法再行破译。
国军实力上升:前几次围剿战争中国军较少,不足以占领新攻克的地区,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来殿后。国军部队大多驻扎在城镇中或据点里,留下了不少缺口。红军利用这些缺口建立防线,并向国民党心脏地带攻击。在第五次围剿战争时虽然国军的机动主力部队还是五万黄埔系中央军,但蒋介石的50万大军堵住了这些缺口,完成了对红军的合围,保证了国军的胜利。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