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如何?

2020-10-28 健康养生 175阅读
属于1型超敏反应
青霉素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β-内酰胺环和饱和的噻唑环组成,其本身无免疫原性,其过敏反应是由于青霉素及其降解产物作为半抗原进入体内,与蛋白质或多肽分子结合成全抗原进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遇到同一种抗原时,即引起变态反应。
青霉素产生抗原的决定簇有多种,如青霉噻唑结合物、青霉烯酸、青霉烯二硫化物、青霉吡唑酸、6-氨基青霉烷酸(6-APA)、青霉胺等。它们均能与蛋白质或多肽结合形成抗原,引起过敏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青霉噻唑蛋白,其次是青霉烯酸蛋白。青霉素进入人体后3-7天引起抗体形成,10天内体内抗体水平达高峰。由于青霉素产生过敏的抗原决定簇有多种,在体内所形成的抗体也有多种,故能够在临床上引起各种变态反应。根据Cell和Coombs的分类,四种内型的免疫病理反应临床均可见到。主要表现有:寻麻疹、皮疹、哮喘、血清病样反应、延迟性皮疹、间质性肾炎、溶血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全血减少、药物热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其中以IgE介导的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最多见和最严重,甚至因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近来发现,青霉噻唑蛋白不仅可在人体内形成,也可以在青霉素的生产或储存过程中形成。如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尤其是蛋白类的污染。若注射了此种青霉素溶液可能直接引起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在研究青霉素过敏反应中,发现青霉素分子在pH7.5水溶液中,很快重新排列成青霉烯酸,进而分解成青霉噻唑酸。它可与人体的Y-球蛋白和白蛋白结合成青霉噻唑蛋白。从刚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血清中,可以检出青霉噻唑抗体。因此,青霉素不宜以水溶液状态储存,使用时应现配现用,注意溶剂的pH值。发现瓶口松动、粉剂潮解不使用。更换批号应重新做过敏试验。
在青霉素的过敏反应中,生物因素有时也起一定作用。有些细菌经常接触青霉素而产生耐药性,不同程度地诱导青霉素酶的产生,该物质能将青霉素的内酰胺键水解成青霉噻唑酸。对于长期大量使用青霉素者,使用的次数越多,则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越大。人们还从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中发现青霉酰胺酶,它能催化青霉素脱去侧链生成6-APA。某些感染性疾病病人在应用青霉素时,可能由于对青霉素敏感的微生物被大量杀灭而放出毒性物质的结果。表现为药物注射后的24h内,原有损害的恶化或发生新的损害,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上述均为造成青霉素过敏的外部因素。而青霉素能否引起过敏反应,主要决定于个体对药物的特应性。过敏体质等因素在青霉素过敏反应中具有一定作用。如许多使用青霉素的患者中只有少数发生过敏反应。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使用青霉素也有不同结果。如从不过敏变成过敏,由过敏变成不过敏。研究还证实:青霉素过敏可以消退而非终身性。机体对青霉素过敏随时间、内环境、免疫状况等条件而改变。一次皮试结果只表示机体在某一阶段内对青霉素的过敏状态。青霉素过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过敏的内因尚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