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20-05-19 教育 81阅读
一、优化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探究氛围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的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情感才能共融,才能引起思维的共鸣。因此,教师就要用爱心、***、真心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用人格魅力去感化他们。同时,教师要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让他们身感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从而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我首先对全班学生作了一次全面的了解,把认为不爱做作业的、上课不听讲的、贪玩好耍的等不良表现的同学,进行了一次单独的真心的沟通,了解其情况,最后分别给他们安排了小组长、科代表、纪律委员等职务,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自尊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探究氛围。
二、重视演示实验操作,体验探究的过程
对于科学课,教师应十分重视演示实验的操作,并且应化大量时间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陌生,遥不可及,也让科学课不枯燥。然而学生却对做实验最感兴趣,而这种兴趣往往是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助于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让他们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效果一目了然地得出结论,这比教师讲十遍八遍好得多。这样不仅理解得深,记得牢,并且也训练了动手操作的技能,使眼、耳、口、脑都得到了训练。如教《液体的膨胀》一课,由于水使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在实验中不易被看清楚,而加点红或蓝墨水,通过加热,效果就不一样。通过透明亲身实践、主动探究事物的过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
学习小学学课内容涵盖了诸多学科知识,要想掌握好这些知识,就必须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探究其结果。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
- 2 -
导者、合作者,应当为其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因此,我在科学课中,非常重视分组实验的操作,让每小组的同学都要准备***器材,亲自动手操作、讨论、质疑,写实验报告,课外拓展等内容来完成实验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培养同学之间合作与交流能力,还能让他们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而且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要勇于改变证据的观点,有将证据的结果公开与别人交流与分享,也培养了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共同的作用下,各自发挥各自的特长,实验才能顺利完成。当他们在探究这一实验过程中获得成功喜悦时,知识也掌握了。
四、养成观擦思考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科学课很多知识、内容都是与都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联的,小学生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颗好奇心,总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等,因此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问题,让他们亲自去观察、去思考,最后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他们从小探究未知的能力。如我在教学《动物》一课时,让同学们观察蚂蚁在天气变化时的搬家情况怎样?在教《植物》一课时观察树叶落地的情况怎样?那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只有不断地让他们在生活中去观察、去思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查找资料,弄清问题的真相,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不断地提高探究的能力。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