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开展科学实验

2020-05-31 教育 138阅读
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浓厚,但学生实验易乱,易失控,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学生自制能力差,新奇感强,爱说好动,言行易失控,给科学实验留下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教师有序地对学生实验进行精心策划是提高实验教学的必备条件。教师应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既主动又规范,既积极合作又感到愉悦,让学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教师应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合理的指导。 一、定好“标”。实验的目的就是实验的标。只有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清楚要解决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定目标是学生实验前的重要环节。一节实验课有其最基本的目标、也有其特殊目标及创新目标。有教师为学生定的目标,也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定的目标,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实验目标,既要合理,又要让学生对其具有探究价值。例如:燃烧的实验,教师可先收集学生对燃烧方面的求知欲望,了解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为什么会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燃烧会产生什么现象等,然后把学生对燃烧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归类,并对各种目的的实验做全面的分析,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出适合自己情况的实验目标,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设想定出有创新意义的目标,并和老师一道进行探究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能力。 二、定好“序”。实验的操作过程要清楚。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的顺序。这个“序”包括两方面,一是实验器具和材料的准备、使用、操作程序。二是实验步骤的安排有序,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实验时解决一个问题后应怎样记下现象和结论等。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顺序,但他只要是围绕目标,实验以前设计的实验顺序可行、合理,只要符合实验操作规程的顺序,就应给予支持。学生设计实验顺序的过程也是学生培养预见能力的过程,是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的锻炼过程。 三、定好“法”。即常规操作原则。其中也包括实验需掌握的操作方法和各种仪器使用时所应注意的事项。一是要让学生知道实验器材的名称、作用、性能等,清楚它宜与哪些物品接触,不宜与哪些物品接触,它的主要功能、常用功能是什么等;二是要让学生知道各种实验器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其操作不当会出现的危害,有些器具和材料的操作不当容易出现哪些实验事故,如燃烧池、石棉网等如果用后用手直接去拿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像这样一些有一定危险性的器具或实验材料要让学生在十分了解的前提下进行。“法”定好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才会规范,其实验事故才能有效避免,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器具、器材的损坏。 四、定好“调”。即让学生明确实验应该达到的质量水准。教师宜引导学生就实验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把可能达到的实验效果作一定的预见,让学生对实验的归宿在心目中有一定的轮廓,并能对实验现象作科学的分析。调的高低与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直接的关系,也反映出学生科学课的知识水平,因此,“调”的高低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故定“调”易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课外搜集资料后,通过讲解、讨论、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实验所必备的知识掌握情况,以确定实验准备是否成熟。教师也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的方式确定好自己的实验方案。但教师必须作出权威性的评价,应去掉那些不切实际的“调”,留存可发展的“调”,补充缺漏的“调”,其目的旨在使学生从主观上重视即将进行的实验,培养学生用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的良好习惯。 五、定好“格”。即实验过程的布局和管理办法。如果定“标”、定“序”、定“法”、定“调”这些准备工作做得扎实,实验时还应有一个好的定“格”。教师在实验前应认真备课,作较全面的准备工作,对实验中的所有因素作全面的考虑,包括对实验过程中的组织教学等,以便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指导和监督,并应时刻关注在实验中出现的新动态,应使实验过程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的进行。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实验情况作个别指导、小组指导或全班指导,以帮助后进生在实验中尽可能地多学实验知识。教师还应在实验结束后分析指导实验的成败的原因,作为后期实验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高效地指导学生科学的实验。 定“标”、定“序”、定“法”、定“调”、定“格”,既是规范学生科学实验的措施,又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组织、引导,克服其盲目性和随意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才会高涨。经常严谨地对待学生实验的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将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势头,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实验中的零乱现象。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