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牙齿结构证明人类是以素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以狼为例)的牙齿锋利。切齿小而尖;犬齿发达,且向口内弯曲,便于咬住猎物而使猎物不易挣脱。牙齿咀嚼事物的咬合方向只有上下方向;草食性动物(以兔为例)的牙齿扁平。切齿宽,边缘平整,利于将草和树叶夹住,然后将其切断,再用后方的磨齿将食物碾磨,磨齿发达(如图)。
而人类的牙齿,既不同于肉食性动物,也不同于草食性动物,二者兼而有之。人类上下左右各有切齿2颗,犬齿1颗,磨齿5颗,共有32颗(如图)。也就是说,既有草食性动物的切齿和磨齿,又有食肉动物的犬齿。切齿像刀子,适于切断食物,用来切蔬菜水果;磨齿像磨盘,适于磨碎食物,磨五谷杂粮;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是吃肉用的。这就很形象的说明了——人是杂食性动物。更为有趣的是,由于咀嚼蔬菜水果谷物等食物的切齿和磨齿与吃肉用的切齿和犬齿的比是7 : 3,用百分数表示就是用于吃素食的牙齿占70%,用于吃肉食的牙齿占30%,所以人类应以素食为主,动物性食物的摄入总量不能超过30%。进一步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要求的食品多样化、膳食平衡的理论相比较,素食与肉食比在7:3左右也是适宜的,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动物性食物再进一步减少些也是有利的,不过我不主张全素食。
其次,从消化系统解剖也能证明人类是以素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如狮子,狗,狼,猫等,都有着非常“简短”的消化系统。肉食性动物的小肠长度大约只相当于身体(指躯干,不计头部和四肢)长度的3倍,而且没有更多皱褶。这种解剖结构,十分有利于肉类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及时排出体外。因为,肉类是浓缩性食物,不需要预先嚼碎,其消化过程几乎全部是在肠胃中进行。肉类食物腐烂极快,如果在体内存留过久,其腐烂后生成的毒物会浸入血液,引起一系列疾患。另外,肉食性动物的胃中也含有较高浓度的盐酸用以消化肉食中的纤维组织和骨骼,其盐酸的强度比草食性动物强约20倍。
而草食性动物的小肠长度比肉食性动物长得多,约为身体(躯干)长度的8~10倍,而且肠道道壁多纹路皱褶,盘在腹中,以减缓食物在肠道中的通过速度。与此同时,草食性动物的唾液中一般都含有一种叫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液,用于消化食物,所以,其食物的消化过程在口腔中就已经开始了。植物性食物的特点是体积庞大蓬松,含有大量的粗纤维,不易腐烂,需要较长时间的消化吸收。也就是缘于此,草食性动物摄取食物时,需要先在口腔中将食物细细嚼碎,并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混和后,才能送入肠胃中进一步消化吸收。
然而,高级动物——“人”的肠道长度是身高的4~5倍,如果从门齿算起,包括口腔、咽、食管,一直到胃的贲门,大约0.4米;由胃的贲门到胃的幽门,也就是胃的全长约0.3米;小肠长约3.5米,大肠约1.5米;直肠到肛门约0.15米,总长度大约为6米左右。介于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