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庭教育中的软暴力

2022-08-05 母婴育儿 130阅读
   家庭中的软暴力:
  一、讽刺挖苦孩子
  这是家庭“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方式。孩子在学习、交友、做事等方面,哪个地方的表现不和父母心意,达不到父母期望,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口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你活着有什么用?”中国有句古话“士可杀不可辱”,如此的人格侮辱,其实是一种恶劣的精神虐待,比打一顿的滋味更难受。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类千差万别的需要进行归类,概括出七种最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把尊重的需要和其他需要一起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化的需要。家长经常口无遮拦地肆意讽刺挖苦孩子,不但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无地自容,颜面扫地,而且影响到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他们自我评价降低,缺乏自信,不够开朗和大方。
  二、剥夺孩子应有的权利
  生而为人,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权利。作为未成年人,孩子有享受父母照顾、爱护的权利。为了让孩子朝正确的轨道发展,父母作为监护人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权利严格管教子女。如果孩子确实犯了错误,比如,贪玩不完成作业、故意打碎邻居家的玻璃等,父母取消孩子某天晚上看电视的资格、取消孩子周末吃肯德基的机会等做法未尝不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对孩子为所欲为。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成绩,使孩子一心扑在学习上,武断地剥夺了孩子所有放松身心的时间和机会,不许看电视、不许听流行歌曲、不许追星、不许踢足球、不许与同学交往,孩子被封闭在极其单调的环境中,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终日只是趴在书桌上,学习、学习、再学习,毫无人生乐趣,根本谈不上身心调节、张弛有度。
  有的家长还剥夺了孩子的隐私权。不允许孩子把日记锁进抽屉,同学来电话必须父母先接听。有的家长还振振有辞地说:“你是我生的,你整个人都是我的,日记还有什么不能看的?电话有什么不能听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对孩子进行的心理侵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孩子也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父母应该尊重孩子。每个人都不希望把自己精神上的一切暴露于天下,子女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愿意在日记中一吐为快,父母要理解这一需求,给孩子心灵上留一个安身之所、留一方绿洲。剥夺了子女的隐私权,使他们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失去了宣泄口,使他们只能拼命压抑自己,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
  三、高标准、严要求
  高标准、严要求”看起来不错,但是高标准不是无限拔高,严要求也不能不顾现实。每个孩子,他的遗传基因、原有基础、智力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是千差万别的。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已经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小学一定要考双百,中学一定要进重点中学,大学是非清华、北大不上。过重的压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望子成龙”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是中国家长解不开、又放不下的心结。独生子女家庭与多子女家庭不一样,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会被自然地分解,对能力强的孩子期望值高一些,对能力低的孩子迁就一些。现在,中国有8000万个家庭守着一个宝贝儿,家长所有未竟的事业、所有未实现的梦想一股脑儿全寄托在惟一的孩子身上,这使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升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惟一的孩子背负着父母对下一代所有的希望,这实在使他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四、冷漠、不搭理孩子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之间常因为孩子的学业或做的错事爆发战争,火药味儿很浓,吵闹、打骂,搞得乒乒乓乓、四邻不安。而有些家长不屑于用这种暴风骤雨的方式来处理亲子之间的矛盾,子女没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或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不愿闹得不可开交,于是与子女展开长时间的冷战。有的家长因为生孩子的气,几小时、一两天不搭理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犯错误,使父母痛心、失望,从而自我约束,自我矫正错误。这种做法,并非不可取。但是,有的家长会旷日持久地与孩子冷战下去。表情冷漠,不给孩子一点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抚慰。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