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某个西方国家报纸媒体的发展过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不低于2000字🙏🙏🙏

2020-05-26 国际 147阅读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是一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报纸,在全世界发行,有相当的影响力。它有时也被戏称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或简称为“时报”(The Times)。它最初的名字是“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是亨利 J 雷蒙德和乔治.琼斯。他们当时打算发行一份比较严肃的报纸,来打破当时在纽约盛行的花花绿绿的新闻报道方式。在1851年9月18日它在首刊中写到:“今天我们发行纽约每日时报的首刊,我们打算在今后无限期内每天早晨(周日除外)发行一刊。”
许多年后该报也在周日发行。今天周日版是纽约时报每周篇幅最大的一版,除新闻报道外其中还包括许多专栏如食品、旅游、艺术和其它文化专题。
在新闻报道方面纽约时报将自己看做是一份“报纸记录”,这个政策的结果是除纽约当地的新闻外纽约时报很少首先报道一个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报道一个事件的话,那么这个报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报纸和新闻社直接作为新闻来源。在美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内都提供一份纽约时报索引,其内涵是纽约时报对时事的报导文章。
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收购了濒于破产的时报,奥克斯在接办《纽约时报》时就确定了时报的新闻报道原则:“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他大胆地增刊扩版,在新闻报道上不惜投资,大量增加在当时颇为稀有的国际新闻内容。短短四五年,《纽约时报》的销售量就超过了10万份大关。在他的领导下《纽约时报》获得了国际性的认可和声誉。1897年他提出了《纽约时报》的格言:“所有值得印刷的新闻”。这个格言被公认为对“黄色新闻界”的挑战。1935年奥克斯去世后,其女婿索尔兹伯格接过时报发行人的大印。索尔兹伯格领导时报度过了经济大萧条的危机和二战的艰苦岁月,在他任内20多年,时报的新闻采访范围进一步扩大,广告收入翻了一倍,技术设备得到极大的更新。
《纽约时报》第四代发行人是索尔兹伯格的独子,人称彭区的阿瑟·奥茨·索尔兹伯格,他励精图治,选拔麦森、罗森索等优秀编辑、经营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多元化经营。彭区在任30年,时报走出了濒临崩溃的困境,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63年时报的总收入为1亿美元,到1991年,时报总公司的收入已达17亿美元,在这一过程中,《纽约时报》也完成了由家族式经营向市场式经营的转型。1992年,经过多年培养后,彭区将时报发行人大印传给儿子,这便是《纽约时报》今天的掌门人——小阿瑟·奥茨·索尔兹伯格。小阿瑟比父辈更追逐利润,他试图促成《纽约时报》平民化,使各种人群都能够接受,因此涉及“煽情新闻”,使得《时报》一度失去公众的信任。
对《纽约时报》的评价
《纽约时报》享有可靠的新闻来源的声誉。它的社论一般被认为是比较开通的。不过实际上它的社论是由许多不同的作者撰写的,而他们的观点则从左到右各不相同。许多保守派人物认为《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它的社论,太自由开放。甚至有许多人就《纽约时报》对美国政治界的影响著书。与《纽约时报》相比,在纽约出版的另两份重要报纸《纽约邮报》和《华尔街日报》至少在其社论方面比较保守。 
《纽约时报》的丑闻
不过《纽约时报》也出现过一些丑闻,比如2003年《纽约时报》承认它的一个记者杰森·布莱尔多年在其新闻报道中做假。《纽约时报》的名誉为此大降。布莱尔被立刻解雇。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如社论栏的头也被迫辞职。
2004年5月26日《纽约时报》再次承认在它的新闻报道中发生了错误。它承认在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爆发前错误地促进了公众对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信任。公众事务编辑达尼尔·奥克伦特在一篇自我批评的文章中写到:“这个错误不是个人错误,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错误。我们在报道战争时要特别提高我们的标准,小心谨慎地报道,而不应该降低我们的标准。但在时报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道中,我们的读者遇到了一些耸人听闻的报道,其来源并不十分扎实,其中一些是怀个人用心的匿名人士的断言。在战前和战后时报的记者多次中断了对一些故事的报道,后来证明这些故事的确不可靠。在许多情况下时报的读者根本没有察觉这些更正。……我所希望看到的真正的新闻报道,这也是我们的读者应该得到的,也应该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心所要求的,不仅应该揭露那些推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故事的人的战术,而且应该揭露时报自己是怎样被这些人利用的。”
2005年7月6日,《纽约时报》记者茱蒂丝·米勒因拒绝透露消息来源遭法院判刑入狱。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十二。
从国际传媒业的宏观发展态势来看, 传媒高度成熟的市场化、 企业化或者说 产业化,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软化”新闻、 “非新闻”倾向, 比如,新闻娱乐 化、新闻信息化等等。 新闻与信息乃至娱乐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严肃的新闻 开始向轻松娱乐的市场靠近。 市场化运作下, 传媒关注的焦点凝聚于市场份额和 媒介利润, 媒体“守门人”的意识不由得淡化又淡化。 在实际操作中, 大众化的 新闻,“软化”的新闻总是比那些严肃的硬新闻, 更易于成为编辑们、 受众们选 择的对象。 有专家说,媒介在市场的利诱下, 已从守门人变成了市场口味的追逐者。 中 国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了走入市场经济的步伐, 新闻界也随之被卷入选择 和淘汰的商品经济的规律之中。 “新闻是商品, 读者是市场”的新观念,“优胜 劣汰”的自然法则等等已赫然动摇着新闻从业人员的固有观念; 读者的接受价值 跃居首位,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这个新闻界多年遵循的价值排列规律, 已悄然向新闻价值、 审美价值、宣传价值转变, 一个新的价值标准正在确立。
有人说我们新闻从业人员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采用新鲜、活泼的写作方法、 方式和报道角度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 以期吸引更多的受众, 创造更大 的商品价值。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 我们更需好好引导广大受众, 不能 单纯一味地迎合读者, 满足偷窥、 猎奇和一些低级的生理、 心理趣味, 而是要带 领人们克服不健康的倾向,“向高尚人格的方向引导读者,做有报格的报纸”(甘 惜分语)。报纸的价值不在于吸引了多少大众, 而在于它究竟能否为人们带来更 多的利益和社会价值,能否承担起对社会、大众有益的报纸的称号。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历史积淀不同, 民众关注的焦点也有不同。
所以我们 要根据国内的情况制定报道方略, 而不是一味追随国外大报的报道方向。 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始终是我们实践的一个前提。 所以我们既要考虑读者的情况, 了解 他们的价值取向和需求, 又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对市场化、产业化浪潮的冲击。同时也要注意克服纯粹迎合大众口味的倾向,不能为了追求发放量就不顾质量, 放弃报格。 我们只能认清实质, 把握变化,结合实际情况, 对我们有用的,不妨“拿来主义”,而负面的影响则需要多加警戒,以图避之。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