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素养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2020-05-14 教育 653阅读
言语交际包括四大要素:主体要素、主观要素、核心要素、客观要素。
主体要素是指言语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也即人,也包括单位和组织机构,但说到底还是人,因为后者也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完成交际过程的。主观要素是指交际者的交际动机,每个人说话都具有主观意图,或者陈述,或者询问,或者感叹,或者命令,绝对不会无缘无故说出话来,例如“李秘书你把这个讲话稿尽快整理好交给我”就是命令。核心要素是交际过程中使用的手段——语言或者辅助手段,发话人要根据交际动机恰当组织话语,把自己的意图传递出来,让对方正确理解,所以使用言语,要注意避免歧义,采用正确的语气方式。客观要素是指交际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包括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这对于言语交际也具有很强制约作用的因素,同样的词语、句子,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该对谁说,该怎样说,都密切联系环境,把握环境影响,是一个人的言语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每一次交际行为的发生都与一定的生活场景密切相关,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因而客观要素对于言语交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言语交际中的这四大要素,在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都要完整地呈现出来,缺一不可,要完成交际任务,实现交际意图,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掌控都非常重要。例如主观要素,直接牵涉到语句的使用,本来该用祈使句,结果使用了陈述句,别人不一定领会你的意图。例如打算向同事借一支笔,一般会说“借我一支笔用一下吧”,但是也会说成“你有笔吗?”也即用疑问句表达祈使句的意思,但是后一句就容易让人误会为一般的询问,对方不一定采取行动,而使用祈使句,言语动机就非常明确了。每一个要素,又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比如主观要素就涉及到言语手段的选择问题,言语手段的选择又要注意到环境因素的制约作用。
交际要素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主体要素,因为人在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动机的形成、言语的组织、环境的把握,都要靠主体要素来灵活掌控。主体要素是指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也即发话人和听话人。要使言语交际有效,达到目标,主体要素的品德修养、言语水平、交际技巧、洞察判断、综合分析能力都非常重要,前面谈到对言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其实就是对言语交际主体要素的要求。这里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发话人而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你说话是发话人,对方是听话人,对方说话是发话人,你就成为听话人。因此,要提高言语交际水平,作为主体要素的人,必须加强修养、积累知识、提高素养,因为语言水平不只是简单掌握语言技巧可以提高的,而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 主体要素包括发话人和听话人两个方面,要认识他们对于使用语言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认识主体要素的不同分类,这样对于主体要素对言语的把握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主体要素的分类:从人的自然属性即性别看,可分男性和女性;从年龄看可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还可以分出幼年,也有人按照年龄分为学前期、学生期、职业期、养老期等;从身份看可分本族人和外族人、中国人和外国人等;从相互之间的关系看可分家人和亲戚、朋友和一般人、熟悉的人和陌生人、上级和下级和同级、长辈晚辈和平辈;从彼此关系的亲疏看,可分关系亲密、关系普通、关系疏远、关系抵触、关系敌对等等。这种分类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的研究,而对于指导言语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发表言论,对于言语核心要素的运用是有差别的,而听话人对于言语信息的反应也是有差别的,同样一句话,一般人说和
领导人说,份量、影响完全不同,可见,言语交际中弄清楚主体要素的基本类别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做到看人说话,随机应变。这里的主体要素的分类认识,与本节第四个内容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中的适应言语交际环境密切相关,也与第八章角色原则中的交际角色内容密切相关,自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两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揣摸,以深入认识理解主体要素对于言语运用的要求。
二、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 第一,满足交际目的
满足交际目的,可以说是言语交际的第一要义,因为人际交往、言语交际,总是具有主观意图,总是具有目标的,即或是两个熟人相遇互相一声“你好”的问候,也是一种目的。汉民族的血液里融化着“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有很多关于“吃”的概念渗透在日常生活行为中,通过一定的词语表达出来,例如“混饭吃、饭桶、找饭吃、给碗饭吃、丢了饭碗、铁饭碗、吃利息、炒冷饭、吃闲饭、有饭大家吃”等等,所以人们见面往往是一声“你吃了吗?”其目的就是一个打招呼,而不是真正关心你是不是已经吃饭或者说要请客,这就是交际目的。而与一个陌生人相遇,则不能这样问候,这里就与主体要素的分类联系起来了。所以言语交际要满足交际目的,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有时候需要绕圈子,有时候需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个笑话说一个人打电话给对方,对方的小孩子接了电话。这个人问:“你爸爸在家吗?”小孩回答说“在家”,然后就把电话挂断了。因为小孩子不懂这里的疑问句的用途实际上是祈使句,是请求对方的父亲接听电话。发话人没有结合言语交际的目的和听话人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结果交际目的没有达到。
因此,要做到满足交际目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自己说话的目标是什么,使用语句不能含混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让人不得要领;话语还要注意准确,特别是像同义词的选用,一定要采用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那个词;注意把话说完整,把信息完整圆满传递出去;同时还要注意尽量简化言语,避免冗余信息,特别是说一大堆废话把真实信息掩盖了,对方难以理解你的意图,交际目的就难以达到。
第二,适应言语环境 语境是言语交际四大因素之一,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构成。在修辞活动中,一般把适应言语环境看作是最基本的原则,因为任何话语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话语是不是贴切,是不是合适,检验的标准就是是不是适应言语环境。这就像一件很漂亮的羽绒服,在冬天穿就非常合适,而在夏天穿就是让人笑话。语言中的词语句子,本身无所谓优劣,全看适应是不是适合语境需要。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要求说话要根据语境需要随机应变,而不是墨守成规。宋楚瑜2007
年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开篇就巧妙运用了语境,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尊敬的顾校长、中央国台办的陈主任,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安,大家好。听到顾校长刚刚的一番赞美之词,套一句北京人所说的话,听到以后,特可心。昨天还有天气预报说可能今天有一些雷阵雨,但是今天到清华大学来,看到不仅是风和日丽,而且是拨云见日,这不就象征两岸关系我们大陆都希望雨过天晴、拨云见日,这种期待是我们大家共同的。”适应言语环境,特别是只对听话人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出言语调整,是一个人临场应变能力的具体体现。
如果我们巧妙地利用语境的某种特殊条件进行修辞活动,就能使语言焕发出夺目的光彩。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语境就没有修辞,关键在于人们是不是善于运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如果没有“春风”和“江南岸”的环境配合,“绿”只是个平平常常的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要是没有“红杏枝头”和“春意”的环境配合,“闹”也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动词。那么,从哪些方面来利用 语境提高表达效果呢?大体为:
1.利用社会、时代背景 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被捕时对着母亲和女儿的一段唱词,说的话几乎都是双关语:
李玉和:(庄重接酒)妈,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一饮而尽)谢,谢,妈!
(唱)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千杯万盏会应酬。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妈要把冷暖时刻记心头。 铁 梅:爹!(扑向李玉和,哭)
李玉和:(唱)小铁梅出门卖货看气候,来往“帐目”要记熟。困倦时留神门户防野狗,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家中的事儿你奔走,要与奶奶分忧愁。
这段唱词表面上嘱咐的是生活琐事,实际上强调的是对敌斗争,这是当着鬼子的面儿这种特定场合决定的。作品正是利用这一语境,充分展示了李玉和不畏强暴、机智坚定的英雄性格。
2.利用题旨情境 “题旨”即为“题意”;“情境”即为一段时间和空间具体情形的概括。茅盾的小说《春蚕》是写春天来到一个养蚕村的故事。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天气继续暖和,太阳光催开了那些桑拳头上的小手指模样的嫩叶,现在都有小小的手掌那么大了。老通宝他们那村庄四周的桑林似乎长得更好,远望去像一片绿锦平铺在密密层层灰白色矮矮的篱笆上。“希望”在老通宝和一般农民们心里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强大。蚕事的动员令也在各方面发动了。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都拿出来洗刷修补。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旁边,蠕动着村里的女人和孩子,工作着,嚷着,笑着。
这段文字写得很有生气,利用比喻写春天给养蚕人带来了“希望”。不一般的是最后写村里人兴奋、忙碌的情景:“蠕动着村里的女人和孩子,工作着,嚷着,笑着”,这是一个多项状语后置的句子,这里作者刻意用“蠕动”来描写“忙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突出了养蚕村的特点。作品中除此以外,还多处用了这个词,诸如“渐渐地,那些树影又在水面上显现,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还有“‘乌娘’在蚕箪里蠕动,样子非常强健。”作者之所以这样反复运用,就是要强调养蚕人想的、说的、忙的,都是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蚕,而忙碌的结果,却是失望与沮丧,使“希望”与“失望”形成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主题,也正符合了旧中国高利贷对蚕农进行残酷剥削的题材。
3.利用交际对象 这种方法报刊标题采用得较多,我们仅举几例: ①姓钱不爱钱的钱钟书——钱钟书拒收稿酬 ②冰心一片冰心 ③张娟娟今日大婚,“箭”证幸福
例①利用钱钟书先生的姓与“金钱”的“钱”构成同音同形,表现了钱钟书先生的高尚品德。例②让人名与谓语的中心语同音同形,突出了冰心老人的高洁品格。例③是报道两位射箭运动员,经过六年的爱情长跑,终于在2009
年青岛全运会后,举行婚礼。作为画龙点睛的标题,这些提法都恰到好处地利用语境提高了表达效果。 4.利用交际场合
场合是由一定的时间、地点、人员等构成的某种环境。合理地利用交际场合和有效信息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陈汉元的文章《从宜宾到重庆》里写道:重庆的主要街道在山城的脊背上弯弯曲曲地延伸着。在重庆,即便在热闹的街区,你也难得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因为骑自行车爬坡实在太困难了。有人开玩笑说:在重庆,有时候是人骑车,有时候是车骑人。
这段话中“有时候是车骑人”是指“有时候人要扛着车”,因为上一句写了“人骑车”
是正常的现象,下一句写“车骑人”就显得幽默风趣,而且构成了词语顺序的回环往复,生动而形象。 语境对于言语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境的制约功能:语境的制约功能在于规定了言语的表达方式。同样的内容,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子,也可以用那样的句子,可以用陈述句,也可以使用祈使句,可以使用一般性词语,也可以采用成语,还可以采用专业术语。例如法庭上,法官一般说带“犯罪嫌疑人、证人”,不能说带“罪犯”、带“某某老婆”。同样是表示配偶的意义,一般场合可以说老婆、老公、太太、爱人,但是外交场合一般要说夫人,“妈妈”、“母亲”的理性意义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前者只能用于一般口语表达,而后者广泛运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用于比较庄严的场合用作比喻,例如“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到别人家,如果感觉热,不宜对主人大喊大叫要求人家开空调,一般不使用祈使句直接表达,而是使用感叹句委婉表达你的意图,比如说“啊哟,房间真热啊!”主人心领神会,就会把空调打开了。曹禺可谓是使用语言的大师,他在戏剧语言,非常准确地刻画了戏剧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话剧《雷语》中,周朴园从鲁侍萍口中得知鲁大海就是他自己当年风流行为遗留下的儿子,用了四个语调急促高升的句子:“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这几个短句的运用,非常生动地把周朴园那种激动、急促、惶恐、惊愕的复杂情绪生动地刻画出来,如果简单使用
“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啊”这样的感叹句,就很难表达这种复杂的情绪。曹禺先生这里对于语句的选择,就充分考虑到了语境的这种制约功能。语境的制约功能还在于,言语交际的具体语境中,面临的交际对象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男女老少、东西南北、上级下级、左邻右舍、同学同事、熟人朋友,等等,交际对象不同,说话的语气、口气和表达的方式,甚至说话的地点、空间距离都是不同的。
2)语境具有解释功能。语境的解释功能主要在于规定了言语的含义。每个句子,虽然是在词或短语的基础建立起来的,但是看得懂这些词语,未必能理解这些词语的具体含义。因为句子都是受制于一定的语境的,每个句子的具体含义是不同的。所以在一个具体的句子里面,每一个名词都是有指称的,例如“今天是个好日子”,那么“今天”到底是哪一天?离开具体语境,无从回答。据说有个老板开饭店,因为客人少,他贴了一张告示,说“明天吃饭不要钱”。结果第二天客人去了他还是说明天吃饭不要钱,客人奈何不了他,其实从句子分析角度看,他昨天贴的告示,那么明天就是某日的第二天,因为句子的起讫时间是确定的,知识由语境的解释功能决定了的,饭馆老板无法狡辩,你昨天公开宣称明天吃饭不要钱那么今天又继续宣扬是明天,是诚信缺失的表现,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早晚还是要被顾客抛弃。又如课堂上老师说“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同样是一个词“书”,可是在不同的课堂可能是语文书、数学书、历史书、物理书等等,同学们不会搞错就是因为语境规定了言语的含义。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中只有一种意义,不会引起歧义,就是因为上下文这个语境把不相关的意义排除了,过滤掉了,剩下了适合语境需要的意义,所以语境具有解释词义的功能。如果不注意语境的这种解释功能,理解别人的话语就会出错。例如历史课上老师讲授哥伦布航海的事迹,一个学生在下面看课外书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谈谈你是怎样认识哥伦布的?”这个学生回答:“我根本不认识哥伦布!”结果引起哄堂大笑。其实这里的“认识”不是通常说的“熟悉”这样的意义,而是对人或事物的看法评价,这个学生由于没有专心听课,所以答非所问,闹出了笑话。
评价认识表达方式的效果,同样需要通过语境来检验。平时我们说的所谓“说话得体” 实际上就是指切合语境,包括言语的客观环境和听话人的情况等,切合语境,那么简单的话语,也能产生出非凡的魔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语境是制约言语交际的重要因素,
言语表达是不是贴切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使言语切合语境,使话语与语境协调一致。例如对于来自朝鲜的客人,我们可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似长白山高,如鸭绿江水长”,因为长白山和鸭绿江这两个事物与中朝两个有一定关联,用作比喻不但恰当而且使人感到亲近。如果面对来自蒙古客人、哈萨克斯坦的客人,用这样的比喻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第三,坚持不断创新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语言同样也要向前发展,这样语言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这就是我们古人使用文言,而我们使用白话的重要原因,因为文言适用于古人的需要,而白话文适用于现代人的交际需要。语言是发展的,可变的,这是语言在运用中能够创新突破的前提条件。言语交际中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新鲜生动的说法,在表达上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一旦得到社会的认同,就会成为一种比较固定的表达方式,成为语言结构的一个部分,所以创新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例如毛泽东在《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一文中,把思想上的负担比喻为压迫人的包裹,这种新鲜别致的表达反映出了思想负担与压人的包裹的某些共同特征,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因此“包袱”一词也增加了一项新的意义,那就是影响思想和行为的负担。有一首《问江南》的歌,其歌词在江南文化底蕴基础上大胆想像,就非常具有创新特色:
“问江南?问江南?江南的雨下了多少天?打湿了多少诗篇?问江南?问江南?雨中的杏花开了多少朵?芬芳了多少思念?那一方土是否还红红绿绿?那一方天是否还浓浓淡淡?浆声灯影可曾记得流泪的初恋?夜夜呼唤我的可是那水做的江南?”
这首歌的歌词初看很平常,仔细一琢磨,作者借助比拟的修辞方式,处处充满了创新,充满了新颖别致的组合,创造了优美的意境,由此给人丰富的联想。言语交际中的创新并不神秘,像日常交际中的手机短信,就有很多言语创新的案例,例如这样一条祝福新年的短信:“愿你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揣着幸福,携着快乐,搂着温馨,带着甜蜜,牵着财运,拽着吉祥,迈入新年,快乐度过每一天!”其中的主体内容,宾语都是形容词,这里创新用作名词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比拟的用法。
创新表达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改造就有样式,让旧瓶装新酒,这种方法仍然有一种新颖别致的感觉,例如像仿拟中的仿词、仿句,比如模仿“郎才女貌”为“郎财女貌”,模仿“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为“愿天下有钱人都成了眷属”,有力地讽刺了那些一切向钱看不讲感情的恋爱观,可谓精警动人。这些可以结合第五章的仿拟修辞格来具体揣摸。当然,创新并非就一定要改变词义和词的用法,需要展开大胆的想像和新奇联想,就是古老的比喻,使用得当,能够发现本体和喻体的新角度,同样可以出彩,令人难忘,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面就有很多新颖别致的比喻。口语交际中使用创新表达,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言语交际,不是照搬现成语言中的词句,需要你结合目标、环境、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是一种充分运用智力的活动。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人们的聪明程度,人的创造力、创新能力与智力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又比智力更加复杂,难度更大,创造力是一种高级智力,言语交际中的创新能力,实际上是高级智力运用的表现。语言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等待我们运用智力去开发,去推进,去发展,特别是去开发其中潜在的功能。
第四,注意语言规范 语言规范对于从事文字工作或者接待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基本功,因为如果使用语言
不规范不准确,从小处说是有失个人的名誉,从大处说是有失单位的名声,因为像秘书这样的工作人员,基本上就是一个单位的形象代言人,是单位形象窗口,言语是不是得体规范,是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因此准确规范使用语言不但可以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而且能够融洽气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消除误会、淡化矛盾,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语言规范的总要求是是注意语言文明,具体地说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标准。
一般情况下应该采用普通话交际交流,如果明确对方的身份,恰当使用听话人的语言如方言可以活跃气氛,增加好感,拉近彼此的距离。第二,意义明确。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明确意义,不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特别是要少用专业性术语,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词语进行交际。第三,言词简洁。言语交际中话语要简洁,避免冗余信息的干扰,多用短句,特别是口头交际,更要注意多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少用书面语。第四,言词平和。交际中要注意多使用中性语言,避免结论性语言和讽刺性语言,避免感情外露,情绪化语言更要少用。第五,注意逻辑。语句表达要流畅,要有层次感,发音准确,语速适当,条理清楚,逻辑性强,避免颠三倒四,不得要领。第六,语言文明。使用文明语言,交际沟通中的文明语言使用非常重要,像“你好、请、对不起、抱歉、打搅、再见”这类常用礼貌交际语,都应常挂在嘴边。汉民族在交际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敬辞和谦辞,交际中可以恰当使用。例如:初次见面,要说“久仰”;许久不见,要说“久违”;客人到来,要说“光临”;等待客人,要说“恭候”;探望别人,要说“拜访”;起身作别,要说“告辞”;中途先走,要说“失陪”;请人别送,要说“留步”;请人批评,要说“指教”;请人指点,要说“赐教”;请人帮助,要说“劳驾”;托人办事,要说“拜托”;麻烦别人,要说“打扰”;求人谅解,要说“包涵”。此外,事先要注意准备,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如人名、职务、爱好、成就等,在交际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融入其中,会获得对方良好的印象。
与文明用语相反是不文明用语,言语交际要注意避免那些不文明语言,例如气话、怪话、粗话、土话等,还有大众陌生的网络语言都不宜使用,至于脏话、荤话、黑话更要注意避免,这些言词在公众场合运用有失身份。特别是交际中,因为各自的利益(个人或集体),难免有冲突,这个时候说气话、怪话、脏话很容易引发矛盾升级,被对方抓住把柄,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局面,同时也有损个人和单位的形象。交际中也尽量不要使用外语或穿插外语单词,这样有卖弄学问的嫌疑,容易引起对方反感。除了不文明语言,交际中的假大空也是要注意避免的,所谓假大空就是指假话、大话、空话,这些话语都无助于有效的交际沟通,甚至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