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理论是以社会现象为基础进行研究的,所以说孔子的研究思想是社会主义的。老子的《道德经》理论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进行研究的,所以说老子的研究思想是自然主义的,所以《道德经》的哲学理论也是自然主义的。其中多半是自然辩证法,他把自然规律用到社会的治理中来,所以与《论语》的理论存在一些不同。
1、对仁、仪、礼的看法的不同。
孔子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文明,所以他对社会各阶层人的社会行为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统称为“礼”和“仁”。“礼”包括:下对上的礼貌,人们之间的礼貌,还有对死去前辈的祭礼。“仁”的内容很广泛,《论语》阳货第十七中提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就是对上级要恭敬,上级对下级要宽容,人之间要互相守信用,做事要有能力,政府官员要多给予百姓创些实惠。《论语》卫灵公第十四中还提出“仁者有勇”“杀身成仁”的说法。
老子的《道德经》的哲学理论是自然主义的,他把自然规律用到社会的治理之中,所以他对仁、义、礼的看法与《论语》中的论述大不相同。《道德经》论德第三十八整篇都是反驳仁、义、礼的理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就是说:上德的人不彰显德,是为真有德,下德的人不失机会的彰显德,因此不真有德。上德的人无所作为且无心作为,下德的人有所作为且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但无心作为,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有心作为。上礼的人有所作为但无人响应,于是他就强拉人家来遵循礼义。如此,失去道以后才有德,失去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义以后才有礼,礼这东西是忠信的薄弱,是祸乱的开头。所以先知者不过是道的浮华,且是愚昧的开始。
2、对百姓的管理思想不同。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来教导,用刑法来惩治,民众苟免于刑罚但缺乏廉耻;用德来教导,用礼来整治,民众有廉耻而且敬服。《道德经》用虚第五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说:大自然并不用仁、慈、爱,只用自然法则(道),把万物当作祭祀用的草扎狗(或草和狗)这种轻贱之物(09《辞海》第313页);圣人也不讲仁、慈、爱,只讲社会法则(道),把百姓当作草扎狗(或草和狗)这种轻贱之物。淳德第六十五中又有:“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甚多智。”是说:古代善于身体力行,践道的君主,不是用道来使老百姓精明机诈,而是用道来使老百姓浑补愚拙。老百姓的难以管理,就是因为他们聪明过了头。安民第三中又有:“常使民无智无欲。”是说:永远使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因为老子与孔子的主张不同,所以在春秋时期,社会上形成了儒学者与道学者的分歧。《史记》中记载“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