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是什么就是评价满清入关屠杀汉人的是什么意见

2020-08-11 文化 194阅读
鲁迅先生文章: 《满清之于中华: 阉割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
与蒙元简单粗野的赤裸裸的"四种人"制度相比,满清推行的是"全方位 的民族主义",即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方位的"民族主义",这种满清民族主义成为中国近 代动荡和举步维艰 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历史后果至今危害着中华民族(包括今天的满 族)。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不说了,因为没有什么好说的。对汉民族精神和文 化的破坏 却是长远的。 从文化角度看,满族在努儿哈赤时才创立了满文,但在入关后,清政府却 最重视利 用文化精神武器统 治汉民族,达到几千年来少数民族的顶峰。也达到对汉民族精神文化破坏 的 顶峰, 这首先表现在对汉 民族自尊和民族传统的全面绞杀的剃发令。"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 头", 历史上,少数民族入 侵、入主中原,如虽有"乱以氐、羌、突厥、契丹、蒙古之风"(《孔子 改制考》) 但多被拥有悠久 文化积淀的汉民族同化。蒙元也曾试图改变汉民族的服装,结果成为元末 汉族大暴动的重 要诱因之一。清政府的剃发令,让有着崇高自尊的汉民族改发易装,招致了强烈的 反抗,仅江阴一县,为反剃 发起 义,战死,自尽,被清军屠杀就多达17万人。全中国为反剃发而被清军屠杀又有多少人,实难统 计,剃发令不仅是对汉民族的极大污辱,更是对汉民族集体自尊和自信力 的毁 灭性打击。直到太平天 国时,号召起义的有力动员辞仍是"复我衣裳"!剃发令使汉民族数千年 的发式, 衣裳传统陡然蒙 难。"唐制衣冠荡然无存"还是其表,使汉民族从此失去了骄傲,自尊, 自信的精神境 界,其影响无 论怎么估价都不过分"此固我皇汉人种为牛为马,为奴为隶,抛汉唐之衣 冠,去父母之发 肤,以服从 满洲人之一大纪念碑也。"(《革命军》)。
比剃发令更阴毒的精神统治是祭孔,多尔衮刚一入关,就祭拜孔庙,一边 杀人一边祭拜孔庙,孔子的 地位 也达到"集千圣,等百王"的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但这一切都 是假的,孔子后人曾请求保 留延续3000多年孔家衣冠,"一乃旧制未之或改",但遭到清政府的断然 拒 绝!清政府特别重视利用 理学这一太监学说奴役宰制汉民族的精神。理学第一次由在野成为官学, 就是在 异族入主中原的蒙元 之时,做为非凡的政治家,忽必烈有着敏锐的嗅觉,把理学做为官学,极 有利于统治 人口众多的汉民 族。忽必烈并以"儒教大宗师"的名义号令天下。但忽必烈的后代少有他 这样的智慧,蒙 元一朝,文 治相当差劲,甚至连科举这一收买人心的举措也常常荒废。清则承继了蒙 元的铁血政策,更比 蒙元大 大的狡猾,使有清一朝267年"右文之盛,前古罕见"。
这右文之胜不仅表 现在康熙的《举博学鸿儒 诏》,特别的盛举是四库全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 系统的对汉 民族英雄史进行空前绝后的 荼毒,鲁迅先生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 辫子, 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 头,这才种定了的,到的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其实这大 家早忘了血史,四库全书还 是功不可没的。清的手段大大的高明和阴毒,不是焚书,而是"全毁、抽毁、 剜去之类的也且不说, 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其目的非常非常的明确,即"永不会觉 得我们中 国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应该说,经过清267年的精神奴役,清政府基本上达到了使汉民族忘记血 史,永不会觉得汉民族中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的目的。在此就不转录那些 中国古 书与被删剜套改的对比原文了,只要稍加对比,即足以令人惊骇,总之"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 亡"!亡的岂只是 古书,失去了的岂止是发式,衣冠,这是汉民族精神传承的大断裂和大毁 灭。 清政府 虽口唱"满汉一体"又特别特别的推崇理学但都不过是用理学去奴 役汉民族的精神,清统治者自己则清醒的很,决不喝理学这副毒药。康熙训谕诸子"宜以时娴习骑 射",即不许汉族尚武,但念 念不忘训喻诸子尚武,对于个别的经不住诱惑的迷途羔羊,沾染了汉族文 人 的不良习气的,则大加严惩。乾隆三十一年,皇子永星在一幅题扇诗中落款"镜泉",被乾隆发 现,大动 肝火遂杖责并训谕皇子,不可仿效汉人陋习而改变满洲世代淳朴,重骑射的传统,若任其发展 则衣冠尽改 (注意衣冠尽 改!)国体败坏,并告诫皇子师傅不可助长皇子重文之气。清统治者对汉族有骨气,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是恨之入骨,象雍正那样不惜把吕留良挫骨扬灰。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