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影追月
随着高考的结束,很多高校也进入了准备招生时期。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达820万人。如果从1998年开始计算,20年来,毕业人数增长了8倍多。
高校的不断扩招扩建,导致学生数量爆炸式增长。但与此同时,学生的整体素质却持续下滑,甚至很多高校教授利用职能优势办企业。很多大学专业形同虚设,学不至用,却依旧不断招生。
说到这,先引入一个概念:教育GDP。什么是教育gdp:起源于升学率,就业率,是一个地区教育机构在一定时期的教育情况度量。
Gdp是考察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自从教育市场化以来,这种指标,便慢慢开始渗入学校领域。为了指标,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大量引进新生,放宽入学门槛,不断开设新专业。从最开始的知识技术引领未来,到如今的市场决定人才培养,许多大众口中的所谓热门专业,冷门专业概念,由此而生。
提高了学校专业种类与人数规模,必须增大学校规模。虽然我国在教育投入约占gdp的5%,但一些地方政府实际仅投入约半数。国家对学生的补贴,甚至也被部分学校截流。除了一些名校和重点高校有比较可观资助外,大部分地方学校拿到的补助甚微。因此,只能贷款。
学校贷款,已经不是什么新闻。除去学校内部的贪污腐败,各种学校基础设施,土地,建筑,器材,后勤,师资等等都需要花钱。齐全的建筑设施,也是对学校力量考核的一个标准。各种图书大楼,体育馆,游泳馆拔地而起,然而大部分时间却都是闲置,使用次数寥寥无几。
例如十年前的吉林大学,负债一度高达30亿,其他负债上亿的高校比比皆是。用什么还?财政补贴、学生费用、校商校企?
扩建与扩招,就如鸡生蛋,蛋生鸡一样,谁也离不开谁。大学要发展,必须这么做,才能提高教育gdp,才能让学校通过资格审查,上升台阶。
希望有一天,学校能理智发展,学生能学以致用。提升教育质量,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