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山区农村中学的初中语文教师,从教已经十二年,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有一点自己的认识,写出来与大家共勉,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语文“综合性”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一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首先是由“灵魂工程师”、园丁向“精神导师转变,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判死刑”;其次是“春蚕”、“蜡烛”向“果树”转变,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毁灭了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做“春蚕”、“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地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吐尽芳丝或照亮世界后毁灭自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大家面对困难,共同出谋划策,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主体,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与学生共同探讨各种问题,交流想法,启发学生,通过合作互动,在教师的关注下完成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体验知识的形成,到了解知识内容,从而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在整个环节中充当一个参与者,了解情况,掌握进展,及时疏导,完成任务,在与学生的合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教师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予先决定和设计,相反,学生决定不了这些;他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老师教给他们什么,他们是未知的。教师之所以起主导作用,通常是因为教师受党和国家的委托有教育学生的权利和职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决定了整个学习过程必须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包括选题的确定、计划的制定、活动的实施与成果的展示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应该是活动的参与者、建议者。教师只有在学生活动发生困难是,难以进行时才给予适当的引导,仅仅起辅导作用。应该明确,在活动中,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服务,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学生的主体原则还体现为成果展示的多样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长选择成果展示的方式,可以是调查报告、演讲、摄影、小品,甚至一首自创的歌曲,等,不拘形式。
3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它与阅读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矫正过于依赖课本和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的倾向。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观点是学校的教学目标,无论认知、情感、行动技能哪一领域,知识都仅仅是基础,其最终目的还是能力的形成。《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强调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观点。
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不应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强调全员参与
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在不断生成中,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因此,不能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要发掘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行及时评价、激励和督导。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教育应该是使每个学员都得到健康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全体学生的参与,而不是个别学生的参与,使每个学生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全员参与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要了解合作伙伴的个性,学会交流合作,彼此之间要尊重、理解以及宽容,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接受别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