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玉器,保留了唐代琢玉中的刀法规整,布局合理,细而厚重的这一特点。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表现出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较多以花、鸟、兽为对象,图案以龙凤呈祥为主。陈设品主要是兽和鱼。玉器细腻灵巧,小件较多而大件东西少。花鸟一类因受当时的国画风潮的影响,注重神态,琢工精细,没有粗制滥造。
元代玉器在一些方面突破了宋代的琢工。雕琢物品有粗有细,粗琢器物较粗犷,但刀法深厚,颇得古风;细琢的器物却出奇细致,很微小的部位也雕得非常细致清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精细的凸雕法和二、三层的透雕法,并在凸雕的基础上出现了细工碾磨技法,这是在前代琢玉上难以发现的。图案设计大多采用了鹿,虎,鹤,龙纹,花卉,松树等纹饰。
明代琢玉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玉雕刀法粗犷有力,出现了真正的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明晚期因道教盛行,玉雕工艺受到影响,出现了较多的带有云鹤、松鹤、卦卜之类道教标志器物。明代的器物稳重得体,设计新颖,琢工精细。这个时期的镂空方法是用钎砣双面镂孔。同时,明代玉器是平整磨面,琢出的器物的边框和里边的花纹一样平整。与明代琢工精细不相称的是治玉最后的一道工序——碾磨细工比较粗糙。
清代中期是玉雕工艺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时期,乾隆时期北京成为全国的治玉中心,并由此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琢玉派别——京工。此时对玉材的选用,加工等工序要求更为严格。出现了巧做(俏色做法),半浮雕等多种琢玉技法。清代玉器雕琢大都玲珑精致,形象逼真。这一时期的纹饰图案更加丰富多彩,除了仿古铜器纹饰盛行外,吉祥如意的纹饰、字样是当时的主要题材。明清时期是祥瑞祈福玉器的大量出现时期。
正确鉴别出器物的真伪,必须掌握每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征。但玉器的风格特征变化通常不是以朝代的更替做为界限的,在雕琢工艺上往往后一时期的作品仍旧保留着前代的风格。这就要求初学者鉴别和购买玉器时,要把风格稳定期的制品作为目标。对一件玉器的时代特征,不能只看一点,要从玉器的造型、纹饰、技法、玉色等各方面做分析比较。并在各种特征中抓住主要的特征,如纹饰、玉色等。在观察东西的时候要细致入微,有些纹饰方面的重要特征往往是在一些细微的变化上体现出来的。所以,在购买古旧玉器的时候最好做到多看,多想,多接触,多比较鉴别。
鉴别玉器需要六看:
一看基本色,即玉的基本颜色,是白?青?黄?墨?二看质变色,是玉质发生了变化而改变了玉的颜色。它发生的原因有两种,一方面是玉石中的色素离子在玉石内的含量,分布与化合结果不同所致,另一方面是玉石在外部的环境条件的作用下产生的不同反应所致。三看沁色。沁色是因为玉器入土后受到土中与它相连物质的沁染而产生的色质变化。这种颜色变化是外表的变化,与质变色发自内里的变化不同,沁色浮于表而质变色敛于内。要仔细观察。四看盘色。盘色是指将出土玉上的灰土去掉,将其戴在身上或放于手中把玩而使玉件慢慢散发出温润的光泽。盘色的深浅和盘玩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五看玉皮作色。玉材上往往有一层粗糙并发黄的的皮壳,称之为玉皮。古代玉工曾运用皮色巧雕造成特殊的效果。现在不少玉工却利用玉皮伪做成沁色,但这种假沁只止于表皮一层,没有真正沁到玉器内部。如果你看见古玉的表皮颜色与内里色泽不同,那么这件东西就极有可能是玉皮做沁的赝品。六看人工染色。利用化学原料在玉石上熏染出需要的颜色,行话叫做“烤皮子”,曾是古代美化玉器的方法之一。人工染色的手法也经常被用来仿造古玉。人工染出来的玉器的色泽变化不自然,色彩下沉,不像自然的色彩有一种浮出感。颜色通常发灰,劣者发黑。并且无论如何盘玩,表面都干涩无神,散发不出润泽。七看琢工。玉器的雕刻工艺最能反映粗时代特征。由于各个时期的制作方法不同,必然会在玉器上留下痕迹。由此也可断定玉器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