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大扶贫”这篇文章

2022-04-21 综合 58阅读
如何做好“大扶贫”这篇文章?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举全省之力,将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我省贫困人口共减少656万人。2016年,我省计划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全省有8个贫困县、120个贫困乡镇将摘除贫困“帽子”,2000个贫困村将退出。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并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本期“两会特别报道”聚焦脱贫攻坚工作,关注我省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现行措施以及委员建议。
做好“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
提案人:付野秋委员
关键词:集中连片特困区
现状:一方面,我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省。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革命老区、地方病多发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95%左右集中分布在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区的66个县(区、市),贫困问题与沙漠化问题、民族地区发问题相互交织;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素质偏低,农村公共服务滞后。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综合素质不高,导致致富手段不多,发展后劲不足。此外,扶贫资金不足,投入与需求矛盾大。中央补助我省扶贫资金份额不足,加上我省财力薄弱,投入有限,缺口较大,延缓了扶贫开发进程。
对策及建议:一方面,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加快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积极争取中央扶贫资金,建议设立“贵州省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基金”,对纳入特困地区的县、市,国家财政每年给予1亿元以上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产业开发。同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另一方面,推进精准扶贫,提高扶贫开发成效。一是在贫困人口管理上更加精准,精准掌握贫困和非贫困户的现状,实施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二是在扶贫措施上更加精准,摸清贫困底数,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的问题。三是帮扶指向上更加精准。对贫困村、贫困户、低保贫困户等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进行针对性扶贫。此外、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造血功能。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带特色产业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加快形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扶贫产业体现。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
提案人:王进江委员
关键词:民营企业与脱贫攻坚
现状:近年来,民营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2014年贵州省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46%。以遵义市为例,2014年遵义市扶持发展微型企业1939户,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2.5%,17户民营企业进入“2015年贵州民营企业100强”,在“八个一千”助推“以县为单位助推同步小康创建”等活动中,遵义市共组织569户非公企业结对帮扶411个同步小康村建设,实行一企帮一村,多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对口助村帮扶,捐赠“同心”基金5798万元。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在贵州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动员大会上的要求,发挥民营企业在社会扶贫中的主力军作用,综合运用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智力扶贫、捐赠扶贫等多种方式,把民营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生态、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积极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对策及建议:一是根据我省十三五规划产业扶持政策,结合贵州实际和特色制定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重点产业目录,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产品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开发,注重引导民营企业重点发展示范性、带动性强,链接农户与市场的产业。二是省市两级政府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作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发展基金,在小微企业扶持的基础上,对返乡农民工、农村能人创办脱贫攻坚重点产业小微企业的给予资金支持帮助。三是落实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置业培训补贴、信贷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引导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吸纳就业等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包干扶贫的作用。三是建立扶持和规范农民合作社企业化措施。借鉴六盘水市的“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模式,将扶贫户资源转化为股金,引导农民合作社向企业转型,实现农民合作社企业化、规范化、市场化运作,盘活各种资源要素,使贫困户就地脱贫。
“大扶贫”战略行动中需加强农村社会治理
提案人:殷勤委员
关键词:大扶贫与农村社会治理
现状:一是乡村一级社会服务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大多数村干部缺乏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找不到本地的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有的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盲目跟风。二是基本公共服务薄弱,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学前教育更为稀缺,部分居住地离学校路程相对较远,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在医疗方面,医卫人员数量少,素质亟待加强,“小病拖大,大病拖炸”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基层法律服务力量薄弱。乡村司法所“一人所”情况普遍,农民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治安案件、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征地拆迁补偿纠纷和私搭乱建、破坏生态现象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现象严重。四是农村自治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村民离家外出打工,导致村支两委选优配强班子困难,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不高。
对策及建议:一要加强村委会建设,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建设渠道。进一步加强对村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力,不断提高他们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农村居民、支持农村发展机制,鼓励驻村机构、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学前教育和养老服务。二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延伸,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理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化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向周边农村居民开放。二是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对乡镇、村卫生室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设施改善,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三要深入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完善农村治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司法所等法治机构建设,指导农村开展多项法治工作,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推进覆盖农村居民的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基层干部群众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正确引导农民依法反映诉求,解决矛盾纠纷。认真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对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
把刺梨产业发展作为推动精准脱贫的一条路径
提案人:车涤非委员
关键词:刺梨产业与精准脱贫
现状:我省野生刺梨分布广,尤其是近来年刺梨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成为全国刺梨栽培大省。同时,认知程度高。自古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就有食用刺梨鲜果或将其制作为药用的历史。刺梨鲜果、刺梨叶、刺梨根作为贵州民族药列入《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其药物属性被国家认定。而且,开发价值高。研究证实,刺梨鲜果的维生素C的含量是猕猴桃的10倍,沙田柚的18倍,甜橙的50倍,梨子、苹果的500倍。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刺梨产品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高端产品,具有开发价值。
对策及建议:一方面,加强重视,系统规划。建议在我省推进刺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的基础上,把刺梨产业提升到全省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把产业布局扩大到全省范围,种植目标调高到200万亩以上。另一方面,国家项目扶持资金适度向刺梨产业聚集和倾斜。在扶贫开发中,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适度集中向刺梨产业倾斜,加快把刺梨产业建设成为我省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实现精准扶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产业。同时,集中培育引进一批带动面、品牌影响力强的刺梨加工龙头企业。在现有刺梨产品加工企业中遴选一批有主打产品、有一定品牌影响力、有一定规模种植基地、已初步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企业,从项目安排、土地使用、融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倾斜等方面重点扶持,以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形成农工商贸一体化的刺梨产业发展链条。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