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养哪些数学思维能力

2020-08-28 教育 117阅读
看看文献再说吧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我们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离不开我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什么特点呢?
1、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小学生总是对自己见到、摸到、嗅到、听到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当你问一个5岁的孩子1+2等于几时,他可能抓耳挠腮,支吾半天不知道,但如果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两块糖,这时,你再问他一共有几块糖,他马上就会回答有三块糖。其实,小孩并不是不知道1+2等于几,而是因为他们的年龄还小,对事物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总是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
2、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较弱。
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还记得在讲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不理解,我在教学中就利用直观的教具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先拿来20块糖,按照7、6、4、3的顺序分给4个人,然后我问同学们“这是平均分吗?”学生回答“不是”。后来,我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人都分得5块糖。学生大声“这就是平均分,就是每个人分得的糖同样多。”在这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正是借助直观的实物糖块来实现的,否则,学生在“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上不但会不理解,而且还会耗费不少宝贵的时间。
3、小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较短。
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如果我们教师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新授内容的学习,而不变换花样,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4、小学生思维的内容浅显,缺乏灵活性。
在教学找规律时,2、5、9、14、20、__35、44中间的数应该填几,有很多同学找不到规律,就放弃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们的印象中像2、4、6、8、10、12、14和1、3、5、7、9、11、13这样的等差数列,才算有规律,因为它们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差2。而2、5、9、14、20,__35、44,它们的差依次是2、,3、4、5、6、7、8、9,有一定的变化性,学生学习起来就困难较多,这与学生年龄尚小的思维特点是分不开的。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具体做法是:
1、教师巧妙设疑,引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本着这样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多层次的布疑引探,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一进入课堂就出示相同加数的连加法:4+4+4+4+4+4,6+6+6+6,题出来后,我立刻说出结果,问学生:“我算得对吗?快吗?”然后带着神秘的色彩说:“只要你们出加数是相同的连加法,不管有多少个加数,我都会很快很准地算出结果。”这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都急于想知道我有什么诀窍,也就是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参与操作,引导学生思维的动机。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也得到发展,使它变成了思维的工具。只有学生真正动手参与,学生才能记得更牢,因为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不仅是身体的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脑支配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协调的工作。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说一说圆柱体和圆锥体的面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各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侧面展开图和高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非常踊跃,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的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的效果。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过程“内化”为思维,是使其思维得到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3、教师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动机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任何缺乏情感的教学活动,非但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反而会导致学生厌学。
还记得,有这样一道题,我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米,宽增加一米,它的面积和周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提问,使学生对问题本身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大家凭感性回答,答案不一,且都不能讲清道理。学生都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我抓住这启迪思维的最好时机,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学生讲明道理后,我进一步提问:“如果你按照这样的变化去思索,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时学生兴趣更高,经过小组讨论探求,很快说出结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较大。由于我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疑诱导,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感觉自己的聪明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与此同时,思维的深刻性也就得到了培养。
二、合理运用直观教具,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距离所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可将原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再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自己的智力活动方式。但是只有适度使用教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教具,思维的水平也难以有效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看的思维效率最低,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说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说的过程中实现的。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着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富有条理,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教师要努力做到数学语言应用的目的性、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启发性。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语言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用确切的、完整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思维的结果,做到思维与语言表达的统一。要经常让学生亲自动笔、动口、动手,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示范性挂在学生口中,印在学生脑中,让学生“手上会做”、“脑中会想”、“嘴上会说”,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能只要求意思答对就行,还应要求学生把在感知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表达清楚,力求精炼明了地说明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