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020-05-16 文化 208阅读
第六篇道章(王本第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圣人不会把自己看得最重要,而是把臣子看得最重要,因为所有的政务都需要臣子们去完成。注意,这里不是说君主看不起人民,相反君主恰恰是要以人民为至贵。他以臣子为贵是因为臣子能直接帮他处理政务,他面对的直接就是臣子。君主把臣子选好了、管好了,天下就自然就可以治好了。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析:关于“刍狗”,沈老辩析了很多,我来简单论述一下。刍狗是古人用来祭祀用的东西,它是由稻草做成的。在祭祀的时候人们把它捧上高位瞻仰,一旦祭祀完毕大家就抢着把它拿回去当柴烧。正如沈老所考证的,此时取的是人们瞻仰之时的刍狗。从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道不会把万物当作下贱来对待的。有的读者会问,这里不是天地么?怎么变成了道?理由在下面的第3点里面。
从王本第7章中:“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可以看出,“天地不仁”并非是对万物不仁,而是对它们自己不仁。它们竭力去供养万物而不给自己留下什么,是为“不仁”。
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析:如某些前辈所考,在老子的时代,只有达官贵人才有姓氏,所以“百姓”指的就是臣子官员,后面的某些章节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这句话与“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要表现的思想一致。君主不能把自己看得重要,而要把臣子好好照顾起来,从而发挥出他们的作用。
3、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析:“橐龠”即风箱,把风箱拉空但它却不会变瘪。天与地之间本身就是空的,也像风箱一样,即使没有支柱它也不会坍塌。这是一句比喻句,它有着多重意思,我们先来了解它直接的意思。从上文看,“动”的主语应该是万物,“出”的宾语是供养万物生长的结果。
老子为了形容出君主与臣子的关系,所以用“天地”这个形象的意象。君为天,臣为地。即使是一人之下成人之上的相,虽然爵位仅次于君主,但由于性质上的不一样,所以实质上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丞相再大也只是帮着君主操持国家,再怎么大也只能算作管家而不是真正的当家人。
所以说君臣之间也有巨大的间距,但圣人会处理关系,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会恶化,此谓“虚而不屈”,是谓“冲气以为和”。臣子越尽忠那么国家就将越繁盛,此谓“动而愈出”。
以上的内容和本章余下的内容其实也是围绕“君主如何使臣子竭忠尽智”这个中心来讨论的,依旧,只要臣子能甘心情愿竭忠尽智,那么君主不必操劳天下就可以大治了,而且效果要远远超过君主使用自己的私智去处理各项政务,此为“无为之治”。这也与本篇德章以水之柔弱无力来喻君主“用弱”的无为而治是吻合的。具体且看下章。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析:“多言”,指“君主自己提出很多意见”。“数”读shuò,“多个”。“穷”,“穷尽……”。“数穷”,“数项工作都亲自去穷尽它”。“不如”,“比不上”。君主要让臣子像群星一样动起来,而让自己像北极星一样静守于中。这句话也与后面章节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懂得治国的君主用不着他发表过多的言论,需要自己亲自操劳政事的君主是不懂得治国的)有相同的意味。也与“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有相同的意味。需要自己提出意见、需要自己亲力亲为的君主,比不上让臣子做完一切工作而自己什么都不做的君主。
有些人会说,为什么不译为:“过多地干预政事,倒不如让臣子动起来而自己静守于中。”如果要这么译的话,那么在“多言数穷”前面就应该有个“故”。这里没有“故”,所以不采取这种译法,虽然它也没什么大错。
5、全文译
天地看轻自己而把万物看得很重要,因而万物能发挥自己的本性,从而欣欣向荣;圣人看轻自己而把臣子看得很重要,所以政务都被完成得很妥帖,因而天下大治。天和地有间距,这不正像风箱那样么?你看那风箱,被拉空但却不会变瘪,反而正因为不停地推动它的拉手它的风才越多。天地之间没有支柱但也不会坍塌,而万物正是越朝自己的本性发展就越生长得好。君臣之间也有距离,但圣人会使君臣之间的关系融洽,他会调动臣子们的积极性来一起共图大业。君主虽然智慧超群,但代替臣子去事必躬亲却并不是什么好事,他应该是大局的掌控者。需要自己提意见、需要自己亲力亲为的君主,比不上那些让臣子把一切工作做完而自己什么都不做的君主。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