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为您解答。
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是散步,课文的标题已经说了,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至于下一题嘛,我搜集了几条题目,不知有没有用。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这里连用两个“太迟”有什么好处中哪?
A、连用两个“太迟”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春天盼望已久,因为母亲冬天过得太艰难,这里,可见“我”对母亲的爱。
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具体,让人倍感亲切。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这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
有一些老人去世了,挺不住就是去世了的意思。说明了老人过冬的艰难,不容易。
接着,这句话,“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话中的“总算”说明了什么?“熬”又反映了什么。 (第3自然段)
总算:内心急切的盼望
熬:因为母亲身体不好,艰难的度过了冬天,同时也流露出了我对母亲平安过冬的庆幸。
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把“熬过”字换成“度过”好不好?为什么? “熬”字含有煎熬不容易的意思,可以想见母亲在严冬中每活一天都 十分艰难,若换成“度过”,则略显平淡,没有熬过的感情以为浓烈。 在第四自然段是对春天的描写,我们如果用几个简单的词来形容春天的景象,你觉得用什么词?那大家会用哪个颜色来形容呢?
春意盎然 生机勃勃 欣欣向荣 绿色 绿色代表了生命力 活力 生机
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2.同学都知道,在散步过程中,他们发生了分歧。那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作者一家人散步时,发生了分歧,到解决分歧是在哪个自然段吗?(第6自然段)
(1)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呢?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趣 ;
(2)那产生分歧了是不是需要解决分歧啊?
(3)是谁来解决分歧?为什么?
我慧培侍,也就是作者。我的母前吵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6自然段)
(4)我(作者)是怎么解决的呢?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6自然段)
作者说陪伴的儿子的时日还长,决定顺从母亲走大路,因为母亲老了,能陪伴她的日子也不多了。
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孝顺,尊敬长辈。 (5)最后他们是走了大路还是小路啊?为什么?
走了小路,因为母亲改变了注意。(第7自然段) 因为母亲不想孙子受委屈,也体现了奶奶对孙子的疼爱。
这里可以看出奶奶对孙子的疼爱,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慈祥,和蔼,爱晚辈。
(6)在散步时产生分歧后,最后分歧得以解决,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啊?
家人之间的爱(儿子对母亲的爱,奶奶对孙子的爱)、相互理解(儿子对爸爸做出决定走大路的理解,妻子对丈夫决定的支持理解)、相互关心。(尊老爱幼)
望采纳,O(∩_∩)O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