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朱自清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是啥?

2022-04-15 文化 253阅读

1、语言具有诗化,由于朱自清是诗歌出身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仍满贮诗意,所以他的散文文笔清秀、富有真情、极具感染力,本文读来让人感到平常之词飘逸着优美,平淡语言洋溢着深情,就是本文诗一般的语言所起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

《春》里的春天万物也富有感情,诗情与景物和谐地交融使文章具有了浓郁的诗歌抒情色调,把读者的心沉醉在美妙的春的世界。

2、语言通俗浅显。朱自清散文语言并不特别华丽,也不用什么特别绮丽孤拗的词语,而是具有清新朴实、口语化的特点,使文章平易好懂。他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写出优美的散文的特点。

在《春》中非常明显,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都是从口语中来,文章自然很浅显易懂。

3、善用修辞。《春》一文使用了许多精彩生动的比喻、拟人和排比。在描绘景物特点时,运用拟人有利于体现作者的情感,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情感性。《春》中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而大量使用排比,又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便于人们诵读。

4、大量使用叠音词。《春》中大量使用叠词,既能形象刻画事物特点,又富有朗读节奏感;既使全文行文活泼欢快、充满诗情画意,又能增加朗读时的情韵.

扩展资料: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题思想: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写作背景:

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