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匆匆》

2021-07-20 文化 227阅读
哲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文字使来自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一段精彩部分而已。然而,简明的语言中,透露出一种无奈。一种紧迫感,也蕴涵着发人深省的道理。全文以高昂的基调加上那么一点点不平凡的平凡当作料,既舒展也给人以极大的启迪与鼓舞,简直就是一道美味可口,回味无穷的小菜了。为什么朱自清先生会以时间作为主题呢?原因也很明了的,是因为时间是无价的,是值得我们去珍惜,去充分利用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那么怎样才能尽量的将时间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呢?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尽量去争取时间,一天就那么24个小时,有的人却似乎寻到了36个小时,而有人却失去了20个小时。这是时间所具有的公平性与不公平性。自古以来,对时间的说法已是举不胜举。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意去挤,总还是有的。”爱因斯坦则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扑到了事业上。这些名人与时间赛跑的故事应该成为我效仿学习的榜样。其次,应该提高工作效率,再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出色的成果,能事半功倍那是最好不过了。不过这一切的前提便是只要保证工作质量,不然盲目的追求速度更严重的浪费时间罢了。再者,应学会管理时间,安排时间。凡事要快人一步。这一点对我们教师尤其是对年轻教师来说显得至关重要。记住,是你去推动和支配时间,而不是时间在催促你,主宰你,千万不要成为时间的奴隶。最后希望大家今日事今日毕,因为日复明日,明日何复?经常自我反省一下,有没有虚度光阴。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难不成还一无所有的回去?不!一定不能留下空白的遗憾! 朱自清的自尊,常常表现为在自我解剖中描画,思想感情中的争斗,所以真实、诚恳,毫无矫作与伪饰。他敢于肯定思想中积极的东西,敢于否定思想中消极的东西,在肯定和否定中,和盘托出自己一颗多棱的灵魂。在《那里走》一文中,朱自清坦白地剖示他生命的第二次心理危机及其灵魂的胆怯。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作出了躲进亭子间,研究国学的这第三条道路的抉择。面对反革命叛变后的一片黑暗世界和血腥萧条氛围,与他的绝望对应,燃烧起他的自尊意识,具体地说就是转向自身内心世界的解剖和审察。更多地考虑“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论气节》),即气节和情操,以洁身自好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加以追求。所以,朱自清这一时期的一些散文是意在表现人格理想的自己,即使在《荷塘月色》这样的写景散文中,也婉转地表达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自洁其身的意绪。朱自清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自怜自况,以它作人格思想的意象,赋予它自己的感情和灵性,因此他笔下的荷的形象纯洁、神圣、庄重、典雅。成为一种至真至善的境界,这便是朱自清的大革命失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所创造和追求的具有自尊意识的人格美和理想。其次,朱自清在强化自尊意识的同时,也强化着他的博爱意识。自尊是爱自己,博爱是爱他人。从五四退潮到大革命失败,他的心一直受磨受难,感到在大时代里,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是寻常人所难堪的苦。他用爱和泪广施于人,以排解自己的内心痛苦,以求得心理平衡。因此,他在他的散文天地里筑起了一个‘爱'的天国。如《背影》、《儿女》、《给亡妇》、《冬天》、《我所见到的叶圣陶》、《怀魏握青君》等多表现父子、夫妻、师生、朋友间的感情。《背影》是朱自清收到父亲那封“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信后萌动创作契机,文章通过当年父亲为自己买桔子的背影的忆念,倾吐了今天儿子对父亲的感恩图报之情。作者不是正面地、直接地评说这种感情,而是自审那时自己对父亲送行过程中不敬的思绪,总觉得父亲与搬行李的脚夫讲价时说话不漂亮他又是叮咛又是嘱咐茶房,心里暗笑他的迂等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太聪明了,自责自悔是出于作者为人的人性、伦理、道德,更是出于自己对父亲的一片挚爱深情。灵魂的自尊更加反衬出对父亲的情之切切,爱之深深,反衬出远在他乡的儿子对父亲健康状况的忧愁,以及自己不能守在老人身边尽孝的痛苦。自尊和博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两种主要形态,也是他思想、感情、人格的具体表现。他怀着悲剧性的心理为现代散文美学弹奏着美丽的心曲,淋漓尽致地披露了他的主观深层世界,裸露地再现他全部的生命空间,从而为现代散文提供了崭新的审美内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朱自清用自己的散文创作实践在散文美学范畴提出了意在表现自己的命题,这是他对现代散文的突出贡献。与一般作家不同,朱自清是一个对汉语颇有研究的作家,对口语体语言的研究,是他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记述口语体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时,他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说:“用口语为的是求真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所谓求真的真,一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效果,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基于对口语体语言的研究,基于对'求真化俗'审美目标的追求,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成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堪称典范的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系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是值得大家一读的《朱自清散文》。 内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SPAN></p>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