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婴儿期(0----3岁)
(一)语言:这个阶段个体主要经历语言发生练习期、准备期和发展期三个时期。出生到六个月左右是婴儿的语言发声练习时期,在这个时期,婴儿还没有言语能力,既不能说出任何词语,也不能听懂任何词语,但是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用于表达婴儿的饥、渴、喜、痛等感觉,或是某种要求和欲望,还不是代表特定含义的语音符号,所以仍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而非第二信号系统。七到十一或十二个月是婴儿的言语准备时期,在这个时期,婴儿虽然还不能说出词语,但已开始能对话语进行初步的理解,还能通过简单的体态语与成人进行交流。一岁到两岁半左右是婴儿的言语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婴儿已经以主动方式参与言语交流活动,能听能说。随后进入言语的成熟期。简单呈现说明:
1)准备阶段:(0~1岁)
①简单发音(0~3个月)②连续发音(4~10月)③咿呀学语(11~12月):
2)理解阶段:(1~1.5岁)
3)表达阶段:(1.5~3岁)
(二)认知: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儿童大致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经历由简单的反射活动到通过感觉动作了解外部环境的过程。主要成就是客体永久性地获得和因果关系的简单推理。典型的现象是出现循环反应,即婴儿一遍遍的重复因自己的动作而形成的新经验。(咀嚼自己的手指)客体永久性是这一阶段获得的最重要的认知结果,例如,当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时,他知道这不表明物体不存在了,而表明该物体被存在了某个地方。
1)婴儿的感知能力发展:
①视觉:4个月时婴儿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1-2岁婴儿视力为0.5-0.6,3岁时视力达到1.0(婴儿的视觉敏度不高);3岁婴儿还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调,即辨色力较差。
②听觉:大约3个月能分辨不同方向的声音,能倾听音乐的声音;4个月能分辨大人发出的声音;纯音听觉能力差。
③空间知觉:婴儿很早就有深度知觉;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递增;9个月以前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
2)婴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①婴儿期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或萌芽阶段;
②是直接与婴儿以表象为基础和以词为中介的概括能力的形成相联系的;
③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和行动性;
④婴儿只能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外在世界做出反应,协调感知和动作来“解决问题” 。他们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对象,在动作中进行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以及预计动作的后果。
⑤思维能力发展的阶段: 1条件反射建立时期:0~1个月
2知觉常性常生时期:1个月~1岁
3直观行动思维时期:1~2岁
4词语调节型直观行动思维时期:2~3岁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从婴儿成长为成人时,必然要经历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这些发展阶段中,人体的认知和思维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感觉运动阶段(0~2岁):——智慧的萌芽
主要特点:①儿童获得各种感觉并根据感觉接受信息。例:不断摸东西,放进嘴里来认识世界;
②个体出现目标指向性,但儿童预先计划的能力是有限的,绝大多数行为也是没有目标的;
③儿童发展出对客观事物恒定性的认知,即客观事物在视线或听阈之外依然存在。例:他们知道东西不会因为看不见就消失。
(三)人格: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论,幼儿从出生到一岁半时期是阶段一,即信任对不信任。学会信任别人是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任务。比如,幼儿能够不断从父母那里获得温暖、关爱和营养,便学会对这类行为的信任。在人生的后来阶段,便会对这类信任托付于朋友、伙伴或政府。儿童一岁半到三岁是第二阶段,即自主对害羞和怀疑。儿童努力获得学习独立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独立完成诸如此类的任务会使儿童获得一种自身价值的感觉,并增强了自信心。相反,如果这一阶段的儿童不断的遭受压制、禁令或惩罚,便会萌发羞怯和怀疑的感觉,儿童于是缺乏自信。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从出生到一岁半是儿童发展的口唇阶段。这一时期婴儿主要的快乐来源是口唇动作,例如吮吸、咀嚼和吞咽,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与口唇相关的需要的获取与满足上。在这一阶段,需要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的个体今后会发生严重的人格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或精神抑郁。从一岁半到三岁是第二阶段,即肛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主要将集中在接受与抑制,活动的内容是便溺训练。这一阶段固着的人会具有凌乱,固执、叛逆的性格特点,或者会具有反向作用的特点,如过分干净和吝惜时间。
(四)情绪:出生后的婴儿能够表达出兴奋、厌恶和痛苦的情绪。近三四个月时,婴儿具有惊讶、愤怒和悲伤的情绪。在5—7个月的时候,婴儿出现害怕的表情。婴儿反应自我意识的情绪出现的比较晚,有些要等到两岁的时候。其次,情绪调节与应对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从婴儿早期开始他们就将吮吸自己的拇指作为一种自我抚慰的策略,一开始,婴儿主要依靠养育者的帮助来安抚自己的情绪。婴儿后期,当被激怒的时候,婴儿有时会通过转移或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来降低激惹程度。2岁时,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觉和使他们不开心的情境。
(五) 自我意识的发展:
1我向期:0~2个月
2共生期:2~5个月
3分化期:5~10个月
4实践期:10~15个月
5重建期:15~24个月
6个别性和心理常性期:24~36个月
二,幼儿期(3---6岁)
(一)语言:这一时期的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有正确掌握全部本土语言、词汇发展迅速,初步掌握语法结构、口语表达能力日益增强,形成内部语言、初步掌握书面语言。四岁以后,原因问句大量使用,表明儿童的因果意识逐渐加强;并且出现了较多的‘求解性’问句。语言发展的特点:1正确掌握全部本土语言2词汇发展迅3初步掌握语法结构4口语表达能力日益增强5形成内部语言6开始掌握书面语言
(二)认知: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这一时期的婴儿只要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性思维阶段。符号功能开始出现,使儿童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思维开始摆脱具体动作的束缚,但思维的自我中心化明显,同时具有非守恒性。主要成就是表象符号能力和语言符号能力的发展。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7岁。
(三)人格: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一时期的的婴儿经历主动对内疚的心理发展过程。发展任务是发展主动性。这一时期的儿童肌肉运动和言语能录发展很快,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且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得到鼓励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并同化这一主动行事的观念,已被他日之用。而经常遭到禁止、惩罚或粗暴对待的儿童则更容易感到内疚。
弗洛伊德的观点,这一时期儿童处于前生殖器阶段他们以玩弄自己的生殖器来获得快感,同时会炫耀自己的身体并观察别人的身体。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期望爱与被爱,寻求被崇拜,这一阶段的固着会导致个体的骄傲、自我认同混乱和自我憎恨。这一阶段还会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这一阶段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对其将来性别特征的形成和对异性的态度及性生活是很重要的。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
生殖器阶段(3~5岁):儿童通过性器官满足原始欲望,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开始认识到性别的不同,并以父母中的异性一方作为自己爱恋的对象,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
主动对内疚(3~6岁):这一阶段儿童非常活跃,外面的世界对其别具魅力,召唤他们去主动探寻。反之,经常遭到禁止的儿童更容易感到内疚。
(四)道德: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的过程。4—5岁是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对事物的原因只有朦胧的了解,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对问题的考虑都是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对待规则。5岁之后逐渐进入他律道德阶段。
(五)自我意识:①3岁左右开始有自我评价。
②自我体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即由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过渡。
③自我控制能力差。
三、学龄期(6—12岁)
(一)语言:阅读能力增强,开始练习写作,9岁时形成内部语言,更容易学习第二种语言。
(二)认知:皮亚杰的观点,这一时期处于主要出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具有了明显的符合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这一时期的主要学习结果是守恒能力的获得、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分类和序列。如,液体守恒的例子,他们开始能够同时考虑事物的高度、体积、物质和形状等因素。可逆性的发展,杰瑞不仅明白莎瑞是她的表亲,同时也明白她是莎瑞的表亲。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运算仍离不开具体事物本身,仍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认知事物。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主要特征:①儿童复杂的思维不断发展,可以多角度的考虑问题;
②儿童根据事物的可逆性发展自身概念化的能力;
③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发展出运用符号表征事物的能力;
④他们的思维运算仍然离不开具体事物本身。
2)感知觉发展:①感觉发展:差别感受性增长
②知觉发展:空间知觉:形状知觉
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
时间知觉
3)注意发展:注意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注意的范围逐渐扩大: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
注意的分配能力逐渐提高;
注意的转移能力逐渐增强。
4)记忆发展:有意记忆迅速发展;
理解记忆逐步发展;
抽象记忆初步发展。
(三)人格: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一时期处于勤分对自卑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勤奋性。这样年龄群体的儿童非常活跃,他们渴望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功。这一时期掌握一定的学业技能至关重要,同时,与同伴进行比较也变得格外重要。那些在学业上遭遇失败,或者是与同伴关系不好的孩子,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
弗洛伊德的观点,这一时期处于潜伏阶段。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儿童社会行为进一步发展并学习现实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四)道德::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
他律道德阶段(5-10岁):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注意行为结果。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习俗层次(10~13岁):儿童有强烈的取悦他人、得到赞许的愿望。该层次分为俩个阶段。
① 好孩子定向:求得他人的赞许,希望在别人心中是个“好孩子”。
②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遵守“法律与秩序”是维护社会秩序所必须的。
(五)自我意识:对自我的评价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表现出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更具有现实性,逐步区分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
四、青少年期(12—18岁)
1、认知: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主要特征包括:青少年能够多角度的审视事物,青少年能够分析一个因素对另一个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能够假设演绎推理。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观察的特点:观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有所增强,观察的持久性有所发展;观察的精确性有所表现,观察的概括性有所提高。记忆的特点:意义识记成为识记的主要手段;有意记忆处于支配地位,个体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是青少期。
2人格: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生殖阶段(12岁~死亡):此阶段,个体有成熟的性欲;个体能够全身心地爱和工作。在青春期后,个体的人格发展基本完成,此后只有相对较少的变化。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12~18岁):年轻人开始探寻自我,寻求自我认同。面对人生中众多的角色,有的人变得无所适从,这种现象被称为角色混乱。角色混乱着无法确定自我认同。
3、自我:
1)内容:对个人未来的方向和个人独特性的意识;对个人以往各种身份,各种自我形象的综合感;一种对异性伴侣和爱的对象能做出明智选择的意识;一种对未来理想职业的向往和作为社会负责任成员的意识。
2)危机:回避选择、麻木不仁;对人距离失调,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空虚、孤独,迫切感、充实的时间意识消失;勤勉性的扩散,不能专注于工作或学习;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以病态的防御抵抗他人的批评;我否定的同一性选择,破坏、攻击或自毁、自灭。
4道德: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自律道德阶段(10岁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不只考虑行为结果,还考虑行为动机。
2)后习俗层次(13岁以后):人们变得更加独立和富有主见,行为基于自身信奉的原则而不是法律。这一层次也分为两个阶段包括:个体遵从社会公认的法律和准则:人们认识到法律服务于公众的福利,不过法律会受人们的影响而发生变迁;道德发展的最高境界:道德完全被内化;行为决断取决于人们的良知,超越法律和规范。
参考文献: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六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查尔斯.H.扎斯特罗 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著
2《社会心理学》(第四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
3《 毕生发展》第三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约翰 W.桑特洛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