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结合新课改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课堂

2022-07-31 教育 45阅读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能力、一种品质,它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从学习品质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他主学习。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也不等于自由学习。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地去计划、设计和引领,需要教师科学地去规划,适时地去参与指导和帮助,因为脱离教师参与和帮助的学生自己学习,脱离教师把舵的学生自由学习,是缺乏一定方向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往往是高耗低效的学习。自主学习应该由老师引导学生探索,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自主研讨、交流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抓住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自自主学习。“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1]学会学习是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自主性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发展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还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自主学习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呢?在教学中,我有如下的教学体会。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一)学生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教育的影响是具有选择性的,不是无条件接受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自觉性,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对学习的自觉、自动、自我追究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因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方法、思路及其对问题的认识,并不一定完全按照教科书或教师预定的轨道进行,教师要允许并鼓励这种创造性,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能尊重了解并发展不同的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我在教学实际中,不但完成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如“数学兴趣小组”、“我动手我创造”等活动,努力建立和完善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本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发展。
(二)教学观: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现代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教是为了使学生会学,最后达到不需要教。新课程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培养出“服从型”、“接受型”的学生,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精选、综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使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促使学生整体协调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教师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三)师生观:创设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确认师生之间的各自地位在课堂上是平等的。尽管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被指导者,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的民主性,不仅要求学生听从教师指导,虚心接受教育,同时教师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其次,教师要努力做到与学生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让自己的行动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并得到学生的肯定,从而维系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与学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使得各自的教与学彼此相长,相得益彰。因此,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尤其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应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教师应努力倡导与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集体创造力得以发挥,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充满民主气氛的研究讨论的氛围中进行,学生能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研究的过程。
(四)人才评价观:既注重结果,更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往,考试成绩、升学比率是衡量一位学生、一个学校成就的主要依据,应试教育把应付考试和升学作为教学的目的,统一测试自然而然就成为评估教师教学成果,衡量学生是否有前途的主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现在,对教学的评估,已由统一测试向综合评价转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教学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人;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估内容除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试以外,还应该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探索求知能力、交际能力等的策评,评价的方式自然是多层次和多形式的,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量化转向更加注重质的分析,评价主体由单元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总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过多的采用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从而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公正性、发展性和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性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1.提出自主努力的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首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我认为,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开始,量出总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冲刺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黑板等形式使学生明确。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的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倒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2.创设快乐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理性概念比较强的学科,它的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学习数学时常感到单调、枯燥、难学、无兴趣,以致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想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教师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活跃。小学生以好动贪玩为天性,掌握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心理上的要求,努力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努力创设动态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好动的天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靠教材本身的图文和教师抽象的语言,学生感到难学,而且觉得枯燥五味。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需要,多使用教具、图片演示,或师生共同自制简单形象有趣的教具,或通过画线图等方法来理解内容而达到解题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其次,我主动设置让学生参与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贪玩的兴趣。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活动过程,学生是主体,我常用讲故事、猜谜语活动进行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穿插游戏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如我在教学鸡兔问题时让部分学生站着当鸡(2只脚),部分学生弯下腰当兔(手和脚合起来4只脚),非常直观形象;当我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根据教室四方的特点,让学生当树,沿着教室四周墙壁站一站,这样学生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另外,我常用新奇有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如运用多媒体情境导入,动手操作等方法来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学生身边不难发现圆柱的物体,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一张纸去包一包自己的圆柱物品,再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又如,利用学生经常玩的积木,演示增减其中小块积木,面积发生的变化就一目了然。
常言道教学有发,教无定发,贵在得法。以新颖、奇特的教学设计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活动中萌发对知识的要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开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只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才有产生创新的冲动。因而,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要的工作应当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提问的“胆”。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我认为关键是教师没给学生提问的氛围。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作为教师,要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爱心,相信每个学生都存在巨大的潜能,要使所有的学生都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索想。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传递着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鼓励学生: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就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教师需要三思,就更好;如果谁提的问题,使教师张口结舌,这最好。通过这样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为体意识和提问的能力。
首先,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如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到问题中包含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先出示生活中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长方形的哪些知识?”这下可热闹了,学生们有的说想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特征?有的说想知道长方形有多大面积?有的说想知道长方形四条边有多长?等等。虽然这节课无法一一解答,但这些问题是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次,创设操作情境。实践操作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祥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我先拿出用木条做的三角形拉一拉,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制的平行四边形,捏住两角拉一拉。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提出它的形状变化说明了什么?它的面积有变化吗?它的四个角有变化吗?它的这一特征在生活中有用吗?等等。由此可见,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悟出在实践中可以边操作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乐于提问。
3.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提问。
在课堂上,不愿提问的学生大部分对学习目的性还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他们不想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收音机。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要让学生明白,敢于提问、会提问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想问的积极性。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狗、小兔等4只小动物在起跑线上赛车,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砰”的一声枪想,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激发了学生想提问的积极性。有的学生问:谁能获胜?有的动物的车为什么不稳?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想提问,逐步培养了提问的兴趣,提高了提问的水平。
(三)鼓励学生交流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学生能在丰富的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这只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方面。而通过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组,才是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具体体现。因此,数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以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1.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使每一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经历。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已学知识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大约5分钟,我发现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任务,便又延长了5分钟,改为小组合作发现面积公式。这样,全班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接着,我又让学生自己汇报探索过程。学生经过刚才的自主学习,已经有了第一手资料,汇报中个个头头是道,展示了各自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这节课,我把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2.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呢?
(1)培养合作意识,激发交流欲望。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从而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致使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合作学习应做到:
①勇于表达,敢于质疑。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实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合作探究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学生合作交流,如果不注意正确的方法,就会人云亦云,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高交流质量。
②善于发现,乐于倾听。
发现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小组同学的可取意见和独到的见解,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寻求问题的答案。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要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间的发言;要倾听操作要领,也要倾听小组分工要求;要倾听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2)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很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并非多多益善。何时展开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①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我在教学《解方程》一课时,我们先探讨了等式的性质,然后出现方程让学生合作解答,并相互交流。这样,学生就会轻松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②在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时,开展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促使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在推导过程中,学生很难独立地将各种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但让学生在小组中一起动手,合作交流,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③在可能出现多种想法时,组织合作交流。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能有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如我在教学“7+6=?”的课堂中,先让学生试着做,然后让学生说。这时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算法:有的说我把6分成3合,7+3=10,10+3=13;有的说我把7分成3和4,6+4=10,10+3=13;还有的说我是从7往后数6个得13……我鼓励他们说:“你们的算法都对!”
由此可见,经常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互说想法,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是教学的对象、客体,更是自身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虽然是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只能作为一条辅助的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完全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听——记——练”的传统模式,提倡“自主——质疑——研讨——运用——创新”五环节紧密相连,逐步深入、相互促进的新的课堂教训模式,优化课堂结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学是课堂教学模式最基础的一环,自主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独立地获得和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的方法。教会了学生提出问题,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答问题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学到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的质疑作出恰当的处理,给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研讨中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以致用”。运用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与学生对课本知识和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灵活运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的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作为教育者,我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激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