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照片中那个坐在地上哭的小孩后来怎么样了
“遇难同胞”群雕背后的故事家破人亡主题雕塑高达11米雕塑长墙的起首,是一尊高达11米的母子雕塑,这便是主题雕塑《家破人亡》,底座上镌刻着:“被杀害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子,苍天啊……”抱着孩子萎谢的身子,受辱的母亲眼泪也已干涸……00年的1月,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接到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此后年的时间里,吴为山一直沉浸在这组雕塑的创作中。他脑中萦绕已久的一个想法是,遇难同胞纪念馆,应该有标志性的遇难同胞的形象。构思再三,他确定了这一母亲抱着死去孩子的形象作为标志,来突出“家破人亡”的气氛与主题。母亲无助、无力、悲伤,她仰望苍天,张嘴欲喊,却喊不出声,流不出泪……这一雕塑的尺寸与背后的墙体同高。据悉,吴为山最先的设想是1米,后来经各部门论证,雕塑的高度曾先后有.米、米、米等各种设想,最后,齐康院士一语中的:“只有做到11米以上,才能突出生灵遭涂炭的惨烈”。现在,雕塑的主体高度是11米,加上底座,总高11.米。而随着高度的不断变换,雕塑在山西铸造的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做了次小稿,这些原作至今还保留在山西的车间里。逃难常志强一家的惨剧被永久凝固走过母子雕塑,约0米的距离后,迎面而来的,便是逃难的人群。雕塑的尺度比真人略大。逼真的形象,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情震撼。在一组组逃难的人群中,有一组雕塑外让人震撼:母亲倒在地上,挣扎着用最后的力气去给哭叫的小儿喂奶,终于不支死去;而可怜的孩子还浑然不觉,使劲地吮吸母亲的乳汁,在寒冷的冬天里,两人很快被冻结在一起……旁边,还有一个小孩,在无助地痛哭……相隔0年,这个当年痛哭的小孩,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如今,这位0岁的老人——常志强站出来,向世人亲述着当年令人心神俱碎的惨剧:日本兵冲了进来,妈妈被刺了好几刀,倒下。小弟弟被刺刀一挑,摔得老远。我连哭带叫昏过去了。醒过来发现三个弟弟已被刺刀刺死。妈妈还没断气,我哭着把几米外的小弟弟抱到妈妈面前,妈妈不停拽衣服,要给弟弟喂奶,小弟弟不懂,还爬上去吃奶,但是妈妈肺都被刺穿了,弟弟吸出来的都是血泡泡。一会,妈妈头一歪,死了,小弟弟也没了声息……第二天,幸存的人们发现,母子俩已经冻僵在一起,分也分不开了。同样的惨剧还发生在一个个家庭中。名为《逃难》的第二组群雕,记录了一个个家庭在大屠杀中的悲惨经历:有无奈的知识分子临终前的挣扎,丈夫拖着被恶魔强奸的妻子艰难前行;有在恶魔飞机的轰炸声中,惊吓逃生的失去双亲的孤儿;有1岁的少年背着被炸死的奶奶,亡命逃难;有壮年的男子不离不弃地携着0岁的老母,“赶快逃离这恶魔的血腥”;有被污辱的少女,决意投河以死抗争;也有僧人在逃难路上,看到冤死的少年,为他抚平难以瞑目的双眼……这一尊尊、一个个形象,全都有活生生的原型。吴为山告诉记者,这十组“逃难者”形象,都从大屠杀的记录中得来。冤魂的呐喊不出现一个日本兵的形象第三组《冤魂的呐喊》,一座被劈开的山,成了纪念馆的大门,浓烈地烘托出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沉重氛围。所有的人要进入大屠杀纪念馆,都必须经过这道“屠杀之门”、“死亡之门”、“逃难之门”。被劈开来的这半边山,高达1米,山顶是直指苍穹的手,似在发出冤魂的呐喊;另半边山,米高,是无辜百姓被屠杀的场面,被绳索捆绑着的百姓群情激愤,如波浪一样涌动,却被四周的刺刀围得严严实实……“我痛恨日本兵,从一开始,我就确定,遇难同胞的雕塑中,不会出现一个鬼子的形象,在文字说明中同样也不会出现。”雕塑家吴为山说,的确,在所有的文字说明中,“恶魔”一词代替了大家心目中人所共愤的那个词。胜利之墙脚踩日本人的钢刀和头盔最后,到了纪念馆主体的门口,是一堵长达10米的“胜利之墙”。在米高的墙上,由一个别具匠心的大大的“V”字贯串始终,如张开来的热情的胸怀,拥抱着胜利,充满了扬眉吐气的感觉。“V”字的底部,是昂首吹军号的中国军人,脚踩日本人的钢刀和头盔,让人油然而生“马踏匈奴”一般的豪气。“V”字的一边,是黄河在咆哮,中国人民在冒着炮火前进,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地雷战、地道战;“V”字的另一边,是长江水奔腾不息,是胜利的部队豪迈还都南京。正如这组雕塑群的作者吴为山所言,表现南京大屠杀题材,昂奋向上的民族精神和气节是最重要的。有一个重要的史实是:大屠杀发生在南京,最后,日本鬼子签署投降书,同样是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