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2020-05-11 时事 91阅读
第一题
[编辑本段]长江三角洲重点城市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核心城市现代化功能不完善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核心城市,在现代化功能的发挥方面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第三产业比重不足与落后,使上海缺乏必要的金融、信息和投资手段对全国经济施加影响。在资金筹集、对外贸易领域,上海与一般大城市地位相似,国家级或跨区域的大银行、大集团数量较少。城市内部交通信息体系尚不发达,影响了城市功能的组织。
2.行政区划分割导致的矛盾日益尖锐
地区之间各自为政,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长江三角洲分属二省一市的15 个城市,行政隶属关系非常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再加上长期的条块分割管理,更助长了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不良风气。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干扰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3.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城市间分工不明确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各地在发展经济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税大利高的产业上,再加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自然禀赋比较相似,因而本区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分严重。产业结构趋同使得各地区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使得投资和生产分散,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更为严重的是会形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
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本区人口密度高,土地承载压力本来就很大。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更加恶化了生态环境,使本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编辑本段]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目前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已比较完备,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县属镇和乡级镇组成的七级城镇体系,城镇等级齐全,类型多样,各类城市的数量也呈现出"宝塔型"的特点,大中小型城市的数目之比分别为4∶17∶30。这样一种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控制核心城市人口的盲目膨胀,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带的整体优势,是比较合理的。但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解决的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思路有以下几条:
第一,加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着力培育作为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
第二,增强区域内次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确定城市功能特色,促进城市功能的互相衔接。
第三,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的关系,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
第四,以现代化交通体系为依托,建设一体化城市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区域交通体系建设,一是要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要是建设主枢纽港(大小洋山港),建设集疏运系统,促进形成各港口的合理分工;二是要与城市体系的完善紧密结合,基本目标是使三角洲地区任何两个地级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都能控制在4 个小时以下,其中上海到各个地级城市在3 个小时以下。在该地区城市功能定位上,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本三角洲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心,即最高等级的城市(上海)。第二类是地区性的资源配置中心,即二级城市或区域副中心。这两类城市都应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第三类是具有专业功能的城市,如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专业性工业城市等。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 年~2020 年,使整个城市群承载6000万以上人口,包括本地区人口的60%即4000万以上,以及外来人口约2000万;承载绝大部分新增工业及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和卫生事业;形成国际、国内人员与物资大规模高效率流动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第五,除大力提高核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外,还应该加强中小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郊区城镇的城市化的建设。通过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建设新区等途径,扩大城市规模,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规模效应,推进上海与周边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加大上海与周边重点城镇的协调与辐射力度,充分利用"十五"规划期间的政策、信息、物流等变量,提升上海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中的中心地位。
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长三角地区城市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城市隧道建设在长三角地区悄然兴起。城市隧道一般指交通隧道,是连接公路、城市道路的重要节点,也包括水运隧道与管线隧道等。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