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人过外国节日

2021-11-04 文化 781阅读
1.
如何看待中国人过外国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有特定的内容,比如春节、中秋、端午节等,过节时也都有一定的安排,像春节,要一家人吃团圆饭,还要走亲访友,久而久之有的已变成一种固定的应酬,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做,甚至许多的内容带有了更为复杂的背景。高兴之外并不轻松。

洋节,即使是传统的也只不过是家人团聚,而现在被商业开发后,基本上就是轻松消费、热闹玩耍。到了中国,由于并不受到年长者的重视,年轻人自由自在,三五成群、邀朋呼友,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加之商家的炒作,自然是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看,多一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好事。既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又能让百姓感受到异域的文化,多一个娱乐消遣的机会。

★引进一些外来的节日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欢乐,能多些人们相互间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机会。

★各大商场里已经充满了节日气氛,五花八门的小礼品很吸引人的眼球,新鲜、刺激、有趣应该是年轻人爱过洋节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其实不管洋节土节,都包含有家人团聚、祝福平安等吉祥的意思,所以除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一年中再多一些洋节,不是多一份快乐吗,只可惜,内地不像香港,过洋节不放假。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漫长岁月延续下来的,很难说哪些是我们原始的文化、原始的节日,就像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国外先进的技术、文明,拒绝学习外民族语言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一些节日没有什么不好。

★只是找个多吃一顿的理由和借口,又不是什么大事,不必认真。喜欢这个节日的人,可以在平安夜约上几个友人,共同享受这个浪漫的节日,如果不喜欢尽可以在家休息。

★有节就过啊,图个开心。节日虽然分古今中外,但都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凡是节日都有个特别的意味,过节就过个意味呗。

★圣诞节只是诸多“洋节日”在中国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众多的“洋节日”在中国都市大行其道,但这些西方节日原有的意义已被中国的年轻人曲解,变成了“疯狂聚会”、“狂欢的盛宴”。

★过春节总是要和父母长辈在一起,感觉很闷,洋节就不一样了,每年的洋节都和朋友们一起过,大家没有代沟,在一起无话不谈,吃饭点菜也不用看长辈的脸色,真好!

★排斥与跟自己年龄相差悬殊的人交往,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春节兴味索然,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和长辈在一起。洋节在中国还是新兴事物,难以被年龄较大的人接受,基本属于年轻人的‘专利’,可以说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同龄集中’的机会,因此会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因为有意义、有趣。比如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节日吗?跟政治、民族自尊没有关系,谁不喜欢温馨浪漫的节日氛围呢?

2.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带着这些问题,我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二、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着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