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革命给人们提出了哪些问题,该怎样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

2022-03-26 财经 80阅读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以工业为主导的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棘手的社会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能过份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几十年来,世界人口的过快增长,粮食供应短缺,生态环境的明显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等问题难以控制地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全球问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终止,人类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一、全球问题的概念“全球问题”这个概念是由欧美学术界、企业界、政界人士组成的一个未来学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罗马俱乐部把全球问题的研究又称作“人类困境研究”,这也就是全球问题研究的本义,即专指那些可能导致现在和未来“人类困境”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关于全球问题的具体内容,罗马俱乐部的发起者和首任主席,意大利著名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A·佩切伊曾经开列了一个相当详细的单子,这就是:“失去控制的人口增长,社会的沟壑和分层,社会的不公平、饥饿和营养不良,广泛的贫困和失业,对增长的狂热,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现实的和潜在的资源匮乏,国际贸易和货币瓦解,保护主义,文盲和不合乎时代的教育,青年的反叛,异化,难以控制的城市扩张和城市衰退,犯罪和吸毒,暴行的爆发和新式的警察残酷,拷打和恐怖主义,对法律和秩序的藐视,愚蠢的核行动,制度的无效和不建全,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环境恶化,道德价值的下降,信念丧失,不稳定感�6�7�6�7——还有对这一切问题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足,等等”。他指出:“这一堆令人困或、令人棘手的困难,正是罗马俱乐部所说的总问题”。(王兴成《全球学研究与展望》第四页)佩切伊在其后期的著作中,又把全球问题概括为“衰退的十点表现”,即:军备竞赛和战争威胁;人口爆炸;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赤贫和绝望之中;生物圈的破坏;世界性经济危机;被忽视的深刻的社会弊病;发展科技无计划;制度僵硬老化;东西方对峙;思想和政治领导层的失职。1972年由美国D·米都斯等人提交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还曾把作为“人类困境”之基本要素的全球性问题归结为世界人口、粮食供应、工业增长、环境污染、不可再生的资源的消耗等五大参数。应当说,佩切伊列出的单子是足够详尽的,因而显得庞杂;而米都斯的报告确实抓住了重要问题,但也有某些评论认为,它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一些为全世界所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例如核战争问题和南北经济差距问题等。究竟什么是全球问题?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应当怎样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在罗马俱乐部开创这一研究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学界和政界都迅即组建机构开展研究,并且捍出了很多各自不同而又彼此互补的见解。关于全球问题的特征,有的从问题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例如美国科学发展促进协会机关刊物《科学》第172卷上指出:“全球问题系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2实际影响的问题,而各国或者是全球问题尖锐化的主体(损失的根源),或者是损失的客体,抑或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L·C·霍津等译《当代全球问题》第59页,社科文献出版社,1989年)。有的从问题解决的途径方面进行概括,例如西方学者S·蔡斯在《最可能出现的世界》和《人类应有的研究》等著作中认为:“全球问题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同上,第67页)也有人从全球问题造成的原因方面概括其特征,例如美国学者G·布朗认为,全球问题是各种力量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力量具有征服全人类的危险。根据这一特征归入全球问题的,除上面提到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外,还引人注目地列入了“穷国”和“富国”之间差距的加深以及“核保护伞”直接保护主要大国,但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这两项。(同上,第67-68页)苏联学者重视揭示全球问题所包含的社会内容,认为这些问题是涉及广泛的经济、政治、社会、法律、道德的问题。对全球问题进行分类的最初的偿试,表现为美国未来学者T·戈登1974年编制的《世界规模危机形势表》(同上,第60页)。(见下表)表1世界规模危机形势评价标准改变事态评价可靠性危机形势涉及人数影响程度出现的概率进程的可责任和国家对策能性的可能性核战争非常多十分严重很小可能不明中等食品奇缺非常多十分严重高可能不明大生物圈恶化非常多中等或严重中等困难不明不大物财分配不均非常多严重很高很难无中等能源原料短缺多中等或严重很高很难无大E·斯柯尔尼科夫1972年在伯克利出版的《国际技术使命》一书,也曾经试图从造成各类全球问题尖锐化的特殊前提的分析中,作出更深入的分类,即:(1)与新技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关的;(2)与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用有关的(如世界海洋的开发、宇宙空间的利用、能源的综合发展、遗传工程);(3)传统的,但在科学技术革命现阶段特别尖锐的问题,如:天然资源枯竭、粮食不足、人口剧增、滥用药物和麻醉品、“技术资本主义”(指对其它国家、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和技术成果转让)。以上所介绍的,主要是西方学者的见解。大约从本世纪70年代中开始,苏联科学界开展对全球问题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他们在对全球问题的特征和实质的研究和论证中,正确地指出了西方国家全球问题研究的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往往把对资本主义构成威胁的“挑战”或危机、甚至对某个资本主义大国造成麻烦的问题,说成是“全球危机”或“全人类的痼疾”;同时又把对全人类或大多数国家有重要意义、实际上主要由资本主义大国造成的真正的全球性问题,有意或无意地加以回避。二是把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加剧,单纯地看作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有意或无意地掩盖造成这些问题的社会根源。在上述西方学者关于全球问题特征和分类的见解中,确实反映着这两方面的弱点。中国学者关于全球问题的见解和研究成果,主要见于80年代评价西方社会思潮的著作之中。他们认为,全球问题的形成,既有其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相联的特殊性,又在一定3范围和程度上,具有同科技革命的发展规律、社会生产的发展规律相联结的普遍性。它们在规模上具有全球性,在性质上涉及全人类的利益,在解决时要求全世界范围内协同一致的努力。(徐崇温《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前言和第六页》综合上述见解,特别是我国和苏联学者的见解,可以把全球问题的特征概括为如下几点:第一、问题存在的规模是全球性的,至少是区域性的、超出国界范围的。第二、程度不同地触及全人类、世界所有国家的当前或未来的利益。第三、全球问题系统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动态性,以及与此相联的问题解决的困难性。第四、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尚不能有效解决,将危及人类文明的存在和发展。第五、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的或世界范围的集体努力和协同一致的行动。我国学者和苏联学者还对全球问题作出了基本一致的分类。这就是:(1)当前政治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同社会和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整和改造问题,即邓小平同志所概括的“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这属于社会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问题。(2)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协调和优化问题。(3)个人生活与发展同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问题。例如人口增长、人的素质的提高、个人生活方式的改造、生态论理观念的树立等。二全球问题的背景和现状在全球问题体系中,确实有一些数代人连续努力也未能解决的“传统问题”,它们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但是,从整体上看,全球问题的形成还是20世纪上半叶的事。从全球问题背景的构成来观察,这一时期有如下特点:(1)以煤炭、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等工业技术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在欧洲、北美主要国家已告完成,开始向世界的其它地区、其它国家迅速推进和扩展。原子能、宇航、海洋开发、计算机等新技术、新产业也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造成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大大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界作用的力量。据估计,地球上的居民达到45亿时,对自然界的作用力量大致相当于石器时代的500多亿人。(《当代全球问题》第2页)这种作用力的增大,一方面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另方面也意味着自然界的负担大大加重,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变成了空前突出的问题。到20世纪中叶之前的100年里,人类对铁、锰、镍等金属的需求就增加50-60倍;对铅、钒、钼的需求量增加100-200倍。70年代中期,每年从地下提取的矿物质的总量,平均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居民为27吨。(同上)在环境方面,从30年代到70年代相继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实际上为全球问题的加剧敲了警钟。(2)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相反,为了追求超额利润,为了争夺霸权和势力范围,也为了扼杀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凭借新的科技成果,更加疯狂地扩充经济和军事实力,从陆地到海洋、到外层空间,彼此竞争,激烈角逐。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自卫,为了制止新的世界性战争,也相应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经济和国防实力。其结果,大大扩展了技术活动的领域,整个地球和近地宇宙空间,都成为人类科学技术活动的舞台。技术的力量一方面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着人类预先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在更大的规模、更多的方面和更严重的程度上造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突出的问题是:世界人民一直忧心忡忡地生活在“核恐怖”、“核灾难”的阴影之中。4(3)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使整个世界“缩小”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联系更加密切、频繁而广泛,相互依赖的趋势显著增强。这既有利于经济、技术发展的积极成果的推广,使人类普遍受益;同时也为技术应用中的各种消极后果的传播和扩张以及全球问题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客观途径。对于全球问题的控制和解决,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或先或后地采取措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是,总的情况仍没有根本性的好转,很多问题的目前状况,仍然是十分严重的。(一)世界人口问题虽然在大约二百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就曾作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的断言,但在当时和以后一段时间里,还谈不上人口的高速增长。当时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过4‰,(邬沧萍《世界人口》第3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到1990年,世界人口总数也不过在16-18亿之间。真正的人口高速增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1950-1980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差不多相当于马尔萨斯那个时代的五倍,从而使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所需要的时间急剧缩短在世界人口于1987年7月11日突破五十亿大关之后,还在迅速增长,并且已于1990年5月底达到了53亿。这就是说,用不了一年的时间,世界人口就增加一亿。现在,全世界每秒钟增加3个人,每天增加25万人。表2每增加十亿人口的时间比较世界人口数大致达到时间每增10亿所需年数10亿1800年近300万年20亿1930年约130年30亿1960年约30年40亿1975年约15年50亿1987年约12年据此,世界各国的学者和研究团体,对于世界人口的未来,作出了种种预测,有物称之为“人口爆炸”,虽然令人吃惊,但也难说是危言耸听。战后人口增长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增长速度快。例如在1950-1975年全世界所增加的15亿人口中,有12亿在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比例,由大约33:67变化为大约27:73。(二)粮食问题战后几十年,由于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土壤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反常等原因引起的可耕地减少和农业歉收,造成了世界性粮食供应的短缺。粮食总产量虽然在增加,但是人均占有量的增长幅度却在递减,甚至反增为减。例如,1959-196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了34公斤,而1970-1980年则只增加了15公斤。而且1980年的人均占有量还没有达到70年代初的水平。(同上,第174页)以后虽略有增加,但1986-1988年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又下降了14%,退回到1970年的水平。(《严峻的环境时代正在来临》,载《未来与发展》1989年第4期)粮食供应的紧张还表现在粮食出口国在减少和粮食储备的保障天数在减少。80年代粮食出口国几乎只是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几个国家,粮食储备保证全球范围消费的天数,已由1960年的102天,减少到1980年的40天。此外,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时有歉收减产,不少国家的粮食增长速度已经赶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甚至5也已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1981年为31个国家)。粮食短缺带来的危害在经济落后、自然条件差或人口增长又过快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表现尤为突出,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口占极大的比重。1978年世界粮农组织曾经调查了128个发展中国家,发现有60%的人口的人天摄取热量低于需要量;70年代世界上饥饿和营养不足的人口为4亿多人,80年代就增加到5亿多。特别是有4.5亿人口的非洲大陆,每天有1.5亿人口在挨饿,随时受到死亡的威胁。90年代初,世界上处在饥饿中的人口竟达7.3亿,仅埃塞俄比亚和苏丹,就有450万人面临饥饿死亡的危险。在死亡的威胁下,上万计的男女老少,不得不实行人口迁徙,远离家园到处寻觅食物。(三)自然资源和能源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来源于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工业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等重要因素的发展。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但目前全球每分钟就有10公倾土地沙化,每年约有600万公倾沦为沙漠。沙漠化土地已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5%,有三分之二的国家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据美国国务院环境质量委员会的报告,土地资源流失的结果,使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将由1975年的0.32公倾减少为2000年的0.15公倾。进入20世纪以来农业用水量增加7倍,工业用水量增加20倍,预计到2000年全世界用水量可能达到6万亿立方米。但由于天气干旱、水体污染等原因,使全世界大约20亿人口居住在苦于缺水的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还有十亿人口正在饮用被污染过的水。总之,淡水资源的不足,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世界森林资源也处在危急之中。据估计,原来地球的陆地面积有三分之二被森林覆盖,总面积曾达76亿公倾,到1978年已经只剩下31亿公倾。由于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等原因,目前世界森林面积正在以每分钟20公倾、每年1800-2000万公倾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经济价值极高的热带雨林,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源卫星的详细调查,目前只剩下了9亿公倾,预计到2000年还将有2.2亿公倾消失。随着森林的消失,大量的动植物资源也将消失。一位英国动植物保护专家曾指出,现在每秒钟有100英亩森林消失,本世纪末可能会有100万动植物品种灭绝。载《国外科技动态》1987年第7期)以上数字虽然不一定都很准确,但可以反映出森林资源的基本现状。煤、石油等矿物性燃料近几十年消耗剧增,以致西方很多人为“能源耗竭”而惊恐不安。本世纪初全世界矿物性原料的消耗总量相当于8亿吨煤,1950年达到27亿吨煤,近两年竟达到90亿吨煤,预计到2000年消耗量可达到200亿吨煤。有人估计,世界上最重要的矿物性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开采量,本世纪最后的25年将是过去100年(1876-1975)的1.5-2倍。(同上)非燃料矿物资源的消耗量也引起了普遍的重视。按照罗马俱乐部报告的估算,从70年6代初算起,各种金属资源的已知储量,最多的只能开采100多年,最少的仅够开采10年左右。若按埃利希的《人口。资源。环境》一书比较乐观的估计,也认为到公元2500年之前主要原料多数很可能耗尽。苏联学者估计,从80年代初到本世纪末,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新资源的总量,将超过人类文明全部历史中所消耗的资源总量的2-3倍。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的报告也估计,非燃料矿物资源的需求量和消耗量,正在以每年3-5%的比率在增加,到2000年很可能翻一番。尽管“能源耗竭”和“资源枯竭”的说法带有夸张色彩,但是地球的有限性,决定了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的储量终归是有限的,不能不引起全球的关注。(四)生态环境问题广义的“自然资源”概念,包括整个自然环境。因此,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消耗、破坏,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因此,人类在自己的活动中引起生态环境破坏的历史,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一样悠久。但直到本世纪3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多起造成许多人死亡和痛苦的重大环境公害事件之后,人类才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数量约为50亿吨,到下个世纪前50年可能还将增长一倍。据测定,大气中CO2的含量,已经由原来的0.027%增加到0.032%,到2000年可能达到0.04%。剧毒气体CO和SO2、甲烷、氯气、氮氧化合物等气体的含量也在增加。这除了直接危害人类和生物界的健康和生命而外,某些气体还将通过在大气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形成“酸雨”、“酸雾”,破坏种植业、林业、养殖业,造成池塘潮泊的酸化、鱼类和其它水生物的灭绝。目前酸雨已经在欧、美、亚洲许多国家发现,并已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北欧和北美的上千个潮泊已经变成了死潮。被称为“温室气体”的CO2、甲烷、氮氧化物等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使导致全球性气温升高的所谓“温室效应”日益明显和加剧。据测定,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提高了0.5摄氏度。大多数气候学家认为,今后五十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升高3摄氏度。大气中氟里昂等氯氟烃含量的增加,还对同温层的臭氧构成威胁,臭氧层的破坏将减弱它对太阳辐射来的紫外线的屏蔽作用,增加地面上的紫外线辐射量,危害人类健康、鱼类生长和植物叶绿素的形成。目前在南极和北极上空都发现了臭氧空洞,损失臭氧约5-7%,预计今后50年内臭氧将平均减少10-15%。工业废水排入河流,使水体污染也日益严重。毒性污染物数量极大,使河流本身的自净能力失去作用,以致危害水生物并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年约有500立方公里(约5千亿吨)污水排入自然水域,而且每十年排放量将增加一倍。对人类有严重毒害的汞、铅、镉、铬等物质排入水体后通过饮水或鱼类食品进入人体。世界卫生组织在1987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世界上每天有25000人因水污染而致病或死亡,80%的疾病与水有关,因水污染而患病的人占世界医院病床的一半。1986年瑞士一个农药厂起火,大量农药和18吨汞流入莱茵河,使这条欧洲大动脉受到严重的化学毒品污染。土壤污染除来自被污染的水而外,主要来自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这不仅使土质7恶化,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微生物被杀死,土壤肥力丧失,而且使有毒物质通过绿色植物进入食物链浓缩,间接或直接地危害人类和其它动物,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成人类生存环境和整个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噪声污染。光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等。光化学烟雾作为二次污染物是构成大气污染的成份。此外,化学工业的污染往往是多方面、多渠道的,有些方面对人类还是个未知领域。例如,现在化学制品已超过500万种,并且还在以每年2000种的速度不断增加新的品种。这些化工制品对人类的毒害作用,应当说,目前还知之不多。环境事故很多也是来自化学工业。例如,1985年印度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毒气泄漏事故,赞成2500人死亡,十万人中毒。(五)核战争的威胁问题这是自1945年爆炸原子弹以来,关心人类命运的科学家和世界各国人民一直密切关注的问题。但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的军事大国在研制和生产核武器及其它大规模杀伤武器方面的竞赛和竞争,不但从未停止,而且步步升级。据80年代的资料,美、苏两国所拥有的核武器,折合TNT的当量,按世界人口平均,每人可分得数十吨,地球可以被毁灭若干次。从目前情况看,虽然有资格发动核战争的美苏两家,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且裁减军备的谈判,在近些年也有微小进展。但是,人们又看到,军备竞赛并未停止。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署1989年报告,1987年的世界军费开支已首次突破万亿美元。据1987年的资料,自1945年以来,地球上的核试验超过了1500次,其中在大气层中爆炸约500次。另据资料统计,光是美国一个国家1945-1988年公开进行的核试验就达910次之多。这种核试验对人类环境的危害,比起核能利用过程所可能造成的核污染不知要高多少倍,即使核战争不爆发,也是在不断地给人类制造灾难。据有关资料透露,自1963年之后的核试验之所以多转入地下,就是因为1962年由于爆炸了高吨位的氢弹和原子弹后,使当年大气层中一种放射性物质的含量猛增了一倍。以上所介绍的只是当前全球问题中一些主要问题的概况,远不是全球问题的全部。但是,上述概况已经清楚地表明:(1)全球问题目前仍然是朝着日益严重化、尖锐化的趋势发展;(2)人类还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