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现状调查

2020-04-25 教育 79阅读
可以看出,中学生无论在社会上,在学校内,其爱国意识的养成,总体上看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由此也验证了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学生爱国认识与爱国行为养成方面的教育效果。在升国旗、奏国歌时,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的行为调查中,有89%的学生能做好。也说明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对爱国主义概念认识之上的。
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文化成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调查结果则表明,一部分学生对一些基本常识缺乏掌握。应该看到,德育与智育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十分注意智育因素的培养。
另外。13%的学生不了解国徽图案的象征意义,还要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有3%的学生对升旗仪式持无所谓的情感,甚至有厌烦的情绪,令人担忧。说明《国旗法》的学习教育要深入开展,升旗仪式有待进一步规范。参加升旗仪式是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一,不是一种形式主义要让学生自觉地通过这一活动接受教育、陶冶情操。
基于以上分析,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道德品质教育,德育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政治方向、形成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思想观点、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不然的话,他们很有可能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迷失方向。学校要注意研究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抵制德育工作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学校一定要把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努力开展“寓德于教”的活动。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就是一句空话。要充分发挥政治课及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学校一定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鼓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能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停留在观念的层次上,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是其行动,这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属。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强调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我们要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才真正地落到实处,找到方向,德育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
对待师长的情感行为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师长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来看是比较好的,这从一方面反映了目前中小学爱国主义品质的人格基础状况,又从另一方面表明我们的中小学具有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潜在的较强的能动性,自然也是加强道德教育能受到实效的前提。
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古训曰:“不学人与礼无以立”“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尚使命。它一方面把中华民族礼仪转化为青年一代的素质结构:另一方面又要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时代礼仪。近年来,由于社会风气不尽人意。一些与礼仪相悖的行为侵袭和影响着青少年,不少青少年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调查显示,有的不会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拍手;有的见到老者不是昂首挺胸,“目中无人”,就是低下头来,摔肩而过;有的家庭甚至出现“孝顺颠倒”的不正常现象。“礼仪之邦”的中国出现了礼仪失落,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
人生在世要有“三自”,即自尊、自知、自制。“自尊”是为气节、“自知是为智慧、“自制”是为修养。有了“三自”,在人格上能顶天立地,在交际上能使用文明用语、道德规矩,不卑不亢,在品德上能上下称道。
人生价值取向
学生最敬佩的人物调查中处于前五位的次序为:
1、科学家
2、革命领袖
3、成功人士
4、英雄模范
5、著名演员或歌星
崇拜偶像的选择时代的限制,年龄和社会影响的痕迹是很明显的,敬佩的人物中科学家居第一,革命领袖居第二。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可望长大的急切心理,在这种急切心理的催促下,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未来的我”。这个“未来的我”,就是孩子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中心崇拜的偶像是学生心甘情愿选择的,是在一定环境熏染下潜移默化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动摇、不易转移,就会在孩子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起规范作用、推进作用。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将一些追求高远、矢志不移、贡献卓著、完善小我、光大大我的知名人物介绍给孩子。让孩子的心灵逐渐与他们产生共鸣。让孩子去体察,去感受,逐渐从崇敬升华为崇拜。
帮助孩子选择崇拜偶像,就是帮助孩子选择永不退休的终身教师,一旦做成功了,又是终身有益的大好事,就会全方位、多层次地影响孩子,给孩子以前进的动力。
奉献与所取的关系是人生价值取向的核心问题,学生中认为人生在于奉献的占40.6%,认为在于奉献也在于索取的占49.2%,多数中学生用奉献与索取兼顾的价值取向取代“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这一观点的主导位置。
对人生的思考,多数中学生是非观念比较明确,但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比理性的标准更具有影响力,他们思考的热点更侧重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不确定的因素不少。
在政治价值观方面,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并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对走社会主义道路持肯定态度的占95.19%,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国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持长期稳定和繁荣。当然有部分学生对政治教育课冷淡,对意识形态不关心,“政治无用论”有一定的市场。
在道德价值观方面,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61.6%的学生认为需要大力提倡。有35.3%的学生既要为人民服务,也要为自己谋利益。
在道德行为上,一些公认的社会道德准则在不少中学生中并没有成为约束自我的力量,对考试作弊问题,30%的学生认为“不作弊更好,作点弊也无妨”;有3.2%的学生认为“不作弊太傻了”。调查还表明,对英雄模范人物表示敬佩,但不准备去仿效。
在道德情操上,部分学生道德能力不强,道德选择是非不清,对社会上的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认识错位,道德行为表现不良。少数学生有打架斗殴、偷窃、欺诈等行为,受到校纪、法纪处理。
职业价值方面,在选择职业考虑的因素上。选择职业符合个人特长和兴趣的占35.8%,而符合社会需要的仅占20.6%。总体上看,中学生考虑职业选择因素上,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强调符合个人兴趣、特长,以实现个人抱负为出发点,并且兼顾社会需要,同时也考虑工资收入和稳定等实际问题。
在具体职业选择上,把从事科技工作放在首位,偏重个人生活和前途,民族、社会、集体责任感不强。认为讲人生理想就是自我设计,讲成才就是成名成家,讲幸福就是个人幸福,讲民主就是个人自由。
极大多数学生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是持否定态度的,但同时有追求个人利益,向往高收入、高消费的现象比较明显。不少学生在对待理想与现实、精神生活与物质享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明显地向后者倾斜,具有两面性。对学生情况的估计,不能只停留在调查数据的分析上,还要看到问题的深层内涵和实质。当今的中小学生,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思维敏锐,勇于探索,求知欲强,文化科学知识面广,但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务实、自立、开拓的一面,也有短视、盲目的一面。其表现为可望实现现代化,又对社会主义方向不够明确和坚定;能较快适应改革开放,但情绪起伏不定;务实观念增强,但对政治漠不关心;自主意识突出,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减弱;开拓意识强,但刻苦意识欠缺。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不在学校教育阶段给予正确引导,势必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影响他们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给点分吧!谢谢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