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年,金军第一次进攻北来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时,宋钦宗在兵部待即李纲请求下,同意守城,但暗中却派弟弟康王赵构到全营作人质以求和。东京保卫战赢得胜利后,康王被召回,金兵退走,宋徽宗回到东京,钦宗解散各地援军,李纲被罢黜。经过半年休整,金军第二次围攻东京。112年睁游脊春,金军攻破东京。金军北返时,把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3000多人作为俘虏带走,北宋灭亡。1127年6月12日(建炎元年五月初一日)宋大将宗泽等拥护康王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称皇帝,这就是南宋的开始,康王赵构就是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年号建炎。不久,南宋迁都至临安(今浙江杭州)。
《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开头说:“南宋神宗朝熙宁年间,汴梁有个官人,姓李,名懿,由杞县知县,除佥杭州判官。”将宋朝分成北宋与南宋,大致始于明代。辽金元时期,“南宋”一词一般是指南方的宋朝。如《辽史悉渗·营卫志》叙述冬捺钵,“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食货志》:“以通南磨枯宋、西北诸部、高丽之货。”元代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玉堂嘉话》:“和宋书:皇云:眷命大蒙古国皇帝致书于南宋皇帝,爰自平金之后……。”另据《金史·地理志》:“杞:宋雍丘县,杞国也,正隆后更今名。”此处没有说明改名的原因,其实是因为金世宗于大定十四年三月,“更名雍,诏中外”[16](世宗纪)。为避其汉名御讳,而将雍丘县改名,杞县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小说中的“佥杭州判官”,按照宋官制,其全名应是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金元无此类官名。但小说另一处称李懿之子为“通判相公李衙内李伯元”,宋时各州设通判,却不应有“佥杭州判官”的简称。据《金史·百官志》,金朝确是在各州设“判官”,“签判州事”,反而可与上述“佥杭州判官”相合。上述错讹,似反映了金代说书人囿于本朝官制,而对北宋话本中“佥杭州判官”的词义,产生误解。宋时对尊官方称“相公”,也无称通判为相公的习俗。尽管如此,小说称“李元果中高科,初任江州佥判”,“一年,改除奏院,三年任满,除江南吴江县令”。对照宋官制,“佥判”即是签书江州军事判官,属低等文官,“奏院”应是进奏院之简称,最后又升迁吴江县令,显然又符合宋制。由此可知,此部小说大致是自北宋流传至金元,而屡经润色,故夹杂了宋金元三代的名物制度。